院内新闻

新闻中心院内新闻详细

生命禁区的“舞者”杜小兵: 与时间赛跑,把每条命都救回来

记者 胡晓枭   |   2017-10-25 15:46:06

她的手机24小时不能关机,只要铃声一响,她就必须全力冲向抢救第一线......
她站在距离心脏最近的地方,而她的一个决定,则直接关乎着这个生命的走向......
她需要时刻在手术台上监控病人的最新进展。几天前,为了一个羊水栓塞的产妇,她整整守了9个多小时......
在医学上,心脏被视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作为武侯区三医院一名普通的心血管内科医生,杜小兵说每一次的举刀,每一次的用药,都无不考验着医务工作者的智慧——她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身体情况、病情特征,快速做出反应,同时又需要结合自己从事临床一线心血管疾病救治二十多年的经验,对待每一个细节慎之又慎。


争分夺秒
生死就在一瞬间

“快,这里有个年轻人需要抢救!”杜小兵应声跑过去发现,送来的这个病人是一个28岁的小伙子。年纪轻轻的他突然在驾驶中出现头晕的症状,摔伤后被送入三医院,心速到220次/分钟,血压急剧下降,“当时情况非常危险,必须马上电击!”杜小兵立即决定。但按照医院规定,电击必须有家属到场签字,可当时送小伙子来的只有他的一个朋友,在外地的家属一时半会根本无法赶到医院。
时间就是生命。任何一项救护措施必须分秒必争,准确到位,生命没有第二次机会。“怎么办?如果不做出决定,再有十多二十分钟,想抢救都来不及了!”杜小兵当机立断,必须马上对小伙子进行电击,同时把一切应对心脏骤停的药物准备好,呼吸机插管,以备万一。还好,经过一次电击后,小伙子的心跳就恢复了正常,杜小兵长舒了一口气。
一个多小时后,抢救结束。后来有人问杜小兵,“当时你的胆子咋个那么大?如果发生意外,你不觉得冤枉啊!”杜小兵淡淡一笑,她说:“作为心内科的医生,每个人都是日夜守护在生死线上,每个人都应该清楚,自己的职责就是对生命的挽救和尊重;作为医生,随时承受着可能与不能的心里压力,必须做出决定。没有关系,这些都阻止不了我们对生命的执着和尊重。”
每天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医院的铃声一响,杜小兵就必须以最快速度“奔”向医院,同事们笑着说她就是医院的女汉子,名字里带着个“兵”字,所以就必须每天奔向需要她的战场,因为时间就意味着生命——“我们希望病人和家属的全力配合,因为这样,才方便医生抓紧每一秒去挽救更多的生命。”
杜小兵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的手机24小时不能关机。当我无数次地被电话声从美梦中惊醒冲到病房抢救病人,当看着一个个走到鬼门关的病人被我拉回阳间,我心中的欣慰满足感便战胜了心中的抱怨和身体的万般疲惫。记得梁启超先生说过:人生须知道有负责的苦处,才能知道有负责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的一种趣味。”


彼此信赖
真心谱写医患情

从业20多年,杜小兵让数百位濒临死亡的心血管患者重获新生。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一些患者及家属对她有了依赖,有的已经超越了医生与患者的情感。
夜间23点55分,医院突然来了一位极危重的67岁女性病人。患者来时表现为极度的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口唇紫绀,心律为200+次/分的心房纤颤,伴有血压下降,神志恍惚。接到值班医生报告后,杜小兵赶往医院,病人被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并急性左心衰竭,快速房颤心源性休克,“当时患者的儿子并不配合医生,甚至有所怀疑想转院。他说他不能留遗憾,一定以最好的药,以最好的医疗条件来挽救母亲的生命。”
“我也是一位女儿,如果躺在台上的是我的母亲,我肯定也和他一样难受。但我告诉他,要相信医院的医疗条件,相信医生的判断。只有相互的配合和支持,母亲才能有希望。”最终,杜小兵冷静沉着镇定地守在床前指挥抢救,最终成功挽救回了患者的生命。
杜小兵走出ICU病房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钟了。次日她又最早赶至病房询问患者病情、查房制定医嘱,向主管医生交代注意事项。病人后来冠脉造影被证实为严重的冠脉三支血管病变,杜小兵的判断完全正确。“后来,患者的儿子和我也经常交流,成为了好朋友。他说,没想到医生其实承担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如果病人及家属能和医生有多一份的换位思考,医患间建立起彼此的信赖,就能延续生命的长度!”
在医院,每做完一例重要的手术,杜小兵就会带着年轻医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病房中,她每天早晚定时查房,及时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并交代注意事项。杜小兵说,去年她们科室共收治住院病人2300多例,治愈好转率98.5%,危重抢救病人191人,抢救成功率 95.5%。今年,患者人数还会进一步增长,而她们的团队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夜以继日
对每个生命负责

在这里,时间就是心跳,时间就是生命。虽然每天心内科医生的脚步来去匆匆,但他们的头脑却时刻都保持冷静。
一位48岁的大姐因为头痛被送到了急诊科,在将其送到CT室的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口中涌出大量白色泡沫痰,抽搐、意识丧失……凌晨4点多,杜主任的手机铃声响了,她火速从家中赶往医院。快速检查病人,准备推注的各种抢救药品、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抢救了2个多小时,患者开始清醒。但杜小兵还是不放心,一直守在患者身边。
从凌晨4点到中午11点半,整整7个多小时,杜小兵时刻保持着高度紧张,直到看到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时,她才松了一口气。“好饿啊!我一张口,大家终于笑了!”7个多小时的紧张和等待,只是杜小兵平时工作的一个缩影。事后杜小兵才得知,这位大姐是家里的主劳力者,是她支撑着一家五口人的生计,“所以我们的工作不仅仅只是眼前的这个生命!很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所以我的工作不容许有半点闪失!”
台上正在做心脏起搏器手术,病人突然出现刺激性“室颤”,意识丧失,一个抽搐导致整个手术台上的所有器械“哗啦啦”一下被掀翻……台布一推,杜小兵马上对病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吩咐身边的助手,“马上准备除颤!先抢救!”一番抢救过后,手术又重新开始。
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杜小兵遇到的病人,很多时候送到医院时或许情况已经非常危急,抢救过程往往惊心动魄,在几分钟内要一边抢救一边和家属沟通。
“沟通需要技巧,时间紧迫,将最重要的情况告诉家属。同时注意态度,在相互理解的情况下,沟通接受度会更高。”杜小兵说,“在我从医的这27年中,有多少濒临死亡的人或心跳呼吸停止的人被我从死亡线上拉回到美好的人世间,我已经记不清楚,但这些死而复生的陌生人是我做医生的自豪感永存、仍然坚持在这条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