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房扑动(老年心房扑动)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心脏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血压低 心悸 头晕
1.心房扑动呈1∶1下传时(多在婴幼儿发生)可使心室率快达250次/min左右,可出现低血压、头晕、心悸、心绞痛,甚至心源性休克。
2.颈静脉搏动快于心室率。
3.压迫颈动脉窦可加重房室传导阻滞而暂时使心室率减慢。
4.心脏听诊,最常见的是快而规则的心率,150次/min左右,房室比例为2∶1下传。当房室比例呈3∶1或4∶1下传时,则心率减慢,此时仔细听诊可听到快而低的心房收缩音。
确诊的主要手段仍应依靠心电图,其特征为:①心电图P波消失,代以形态、间距及振幅均绝对整齐呈锯齿状F波,频率250~350次/min。常见的房扑多为2∶1传导;②以心电图特征可分为2型:Ⅰ型:扑动波频率300次/min左右,Ⅱ、Ⅲ、aVF导联F波为负向。Ⅱ型:扑动波频率250次/min,Ⅱ、Ⅲ、aVF导联F波直立。起搏治疗可终止Ⅰ型,对Ⅱ型无效;③心房扑动伴室内差异传导、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时,应注意与室性心动过速鉴别。
一、发病原因
多为器质性心脏病,多见于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肺栓塞、病态窦房结等。
二、发病机制
环行激动: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心房扑动是冲动在心房内环形运动的结果。也有人用乌头碱使心肌的自律性异常增高引起房扑或房颤。
老年人房颤与房扑绝大多数发生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低血钾、急性肺部感染或洋地黄中毒等,因此,应首先查清病因,积极进行病因治疗。一般在房颤或房扑发作前,先出现频繁房早,应予以积极治疗,以防发展为房颤或房扑。对于反复频繁发作者,可摸索适当抗心律失常药物以最小剂量予以长期维持,防止复发。
房扑应与窦性心动过速、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对于房扑的情况是需要注意在饮食方面采取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适当的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优质的蛋白质食物,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抽烟喝酒,避免摄入高盐高脂肪食物,避免喝浓茶。避免熬夜,注意多休息,避免情绪变化太大,避免受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