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幼年息肉(小儿潴留性息肉)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2-10岁
  • 典型症状:便血
  幼年息肉(juvenile polyp)又称简单息肉(simple polyps),或称潴留性息肉,多发生于2~10岁,男孩多见。  发病率较高,约占小儿息肉中的80%,为良性含腺体的肉芽肿,多能自愈,尚未见有恶性变的病例。
典型症状:便血

一、症状

无痛性慢性便血是小儿直肠及结肠息肉的主要症状,便血发生在排便终了时,一般多在粪便的表面有一条状血迹,呈鲜红色,不与粪便相混,量较少,少数病例便后自肛门滴数滴鲜血,由于息肉脱落引起大量出血者罕见,当息肉表面有继发感染时,除便血以外尚有少量黏液,有时在粪便的血迹处,可见一条状压痕,为息肉压迫粪便所致,病儿排便时一般无何痛苦,无里急后重症状,低位或有长蒂的息肉,排便时可将其推出肛门外,于肛门处可见一红色肉球,如不及时将息肉送回,可发生嵌顿而脱落和出血,该病由于出血量不多,小儿很少有明显的贫血。

二、诊断

主要依靠无痛性大便少量带血的病史,多于直肠后壁触及直径0.5~2cm有蒂或无蒂的肿物,加之辅助检查可以确认。

一、发病原因:

可能在过敏的基础上,由于硬便的损伤,慢性炎症引起。

二、发病机制:

幼年性息肉的肉眼形态多是有蒂的,只有很小的息肉无蒂。蒂多细长,不含肌肉成分。

开始肠黏膜呈慢性炎变而有局限性肉芽增生,渐渐增大形成1cm左右直径的息肉,少数小于1cm,息肉头部多呈球形,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也可有分叶现象,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红色,随肠蠕动的牵拉息肉根部逐渐形成黏膜蒂,最后随肿物的增大而蒂变细,直至血运供应不足或蒂扭转,息肉糜烂、坏死、脱落而自愈(常需1年以上)。

1、组织学:

组织学上息肉是黏膜病变,包括扩张的充满黏液的弯曲的囊腺和在突起的固有层中的炎性细胞。腺体含有分化良好的黏液细胞,间质明显增宽,内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其中含大量的血管和炎性细胞,有时也含少量平滑肌细胞。偶然可发现由于扩张的腺体破裂为基质而引起的异物巨细胞反应。

2、病理学:

病理切片可见黏膜上皮细胞及纤维组织增生,同时有慢性炎症浸润。

多数病理学家认为幼年性息肉是错构瘤,由于部分腺体扩张形成囊状,内有大量黏液潴留,故又称潴留性息肉。一般认为其不属于肿瘤性息肉,因而不发生癌变。

但近期的报道表明,幼年性息肉中可在部分区域出现腺瘤的改变,这些腺瘤成分和上皮的增生可能引起癌变。息肉受粪便的损伤、刺激,经常发炎及小量出血。

一、预防:

1、定期体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做好随访:防止病情恶化。

3、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感染,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二、治疗前:

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关的禁忌进行详细的了解等。

1.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 可有家族遗传性病史,在结肠及直肠内布满息肉,大小不等,由于长期慢性失血,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直肠指诊可以摸到直肠全部都有息肉,诊断即可明确。

2.肛裂 多有便秘史,排便时肛门有痛感,粪便表面有血迹,色鲜红,不与粪便相混杂,有时便后自肛门滴血,量不多,用手指按压肛门两侧,使肛门外翻,在肛门正中线前后方可见有肛裂存在。

3.溃疡性结肠炎 一般发生在较大儿童,排便次数增多,便稀薄,除有血液外尚有大量黏液和脓,并有里急后重感,直肠指诊偶尔也摸到多数息肉样肿物,乙状结肠镜检在直肠乙状结肠壁可见到散在的溃疡面。

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拉肚子,肠套叠,直肠脱垂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