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皮肤颌口虫病(皮肤颚口线虫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头痛 丘疹 厌食 血管性水肿 鳞屑
  皮肤颌口虫病(gnathostomiasis cutis)是一种少见的由有棘颌口虫属(gnathostoma) 的幼虫浸入皮肤所感染的皮肤病。目前这种病在我国有增多趋势。
典型症状:头痛 丘疹 厌食 血管性水肿 鳞屑

一、症状

临床表现轻重不同。可从无自觉症状到症状严重。潜伏期长短不一,可由数天、数周至数年不等。随着病程延长发作次数可减少,症状亦减轻,发作时间缩短。

皮肤损害:损害多限于皮肤,以腹部、背、四肢、头面部多见。在幼虫入侵1~2天,幼虫在皮下移行,初发为约蚕豆大小、圆形非凹陷性硬结或斑块,呈淡红至鲜红色,触之较硬,颇似血管性水肿,丝状疹、匐行疹或间歇出现的皮下游走性包快。局部皮肤呈非凹陷性水肿伴疼痛、瘙痒或红斑,约经1~4周左右,肿块即可消退,遗留蚕豆大小硬结,移行的路径可有色素沉着及少量鳞屑。幼虫可自行钻出皮肤。

全身症状:发病期间可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荨麻疹、头痛、四肢痉挛、癫痫样发作、咽喉部可引起局部水肿、咳嗽、呼吸困难。

眼部受累:发生于眼睑、阴囊等皮下组织松软部损害特明显,经过中可继发脓肿。可出现虹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症状,甚至失明。

二、诊断

有食生食或不熟的鱼类及被污染的生水等历史。临床表现的特征性匐行性条索状硬块,组织病理及实验室检查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一、发病原因

致病的颌口虫有两种,即有棘颌口虫及猪颌口虫,以前者为多见。棘颌口虫的成虫呈鲜红色,稍透亮,有光泽,雄虫长度为11~25mm,雌虫较长,为25~54mm,呈圆线状。头部呈半球形,表面有4~8圈小钩颈部狭窄,体前半部和近尾端有许多小皮棘。

人进食未烧熟含感染性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蛙、蛇鸡等肉类而获得感染。偶接触以上肉类等可经皮肤感染。幼虫侵入人体后移行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形成皮肤颚口线虫病;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流行于东南亚地区。澳大利亚、墨西哥 等国亦有本病。有喜欢吃生或未煮熟鱼虾、肉类习惯地区的居民发病率较高。我国浙江、福建、上海等地区最近几年流行的生食,其发病率亦随之增加。

二、发病机制

吞食的幼虫侵入胃壁,人类不是本虫的终宿主,只能成为转续宿主幼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只能在人体内长期移行而造成组织损害和病变。感染的幼虫多为一条但亦有数条者。由皮肤侵入的幼虫,多数情况下会在身体的个部位发生皮肤肿块。由于幼虫的游走性,在皮肤的表皮和真皮间或皮下组织形成隧道,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此虫可在各脏器内寄居,虫体在人体内可以存活数年乃至十几年。

病理变化为寄生虫性肉芽肿,由嗜酸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与巨噬细胞组成。幼虫在组织中移行时除产生机械性损伤外,还能分泌、排泄一些对人体有毒性作用的物质,诱发机体产生中毒与过敏反应从而加重病理损害。可引起炎症、水肿、贫血、坏死,慢性皮损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此虫可到达体内任何部位。

预防的重点是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海鲜,鳝、泥鳅、蛙等肉类,以及鸡猪肉类。不到疫区游泳等。

血管性水肿 发生及消退均较本病迅速,损害多发于皮肤松软部位,不呈移动性条索状硬块,自觉瘙痒,不感剧痛。

曼氏裂头蚴病 发病前患者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虾蟹、鱼肉史,较常出现发热、皮疹,多有皮下游走性肿块,皮下结节活检可发现曼氏裂头蚴。

猪囊尾蚴病 发病前有进食生蔬菜史较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以持续性头痛、癫痫、精神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可同时出现多发性皮下结节。

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海鲜,鳝、泥鳅、蛙等肉类,以及鸡猪肉类。凡与营养缺乏有关的皮肤病患者,一定要补充所缺乏的营养物质,如以皮炎、消化道及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糙皮病患者,一定要给予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蛋、奶、肉、豆、花生,多吃水果蔬菜及杂粮。可多食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绿豆、马齿苋等。

角膜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