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小儿急性出血性肠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婴幼儿
  • 典型症状:肚子疼 粪便黑色并带有血液 突发性疼痛 高热 便血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坏死)是以小肠急性广泛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的消化系统急症,又称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或节段性肠炎。与C型产气荚膜芽孢杆菌感染有联系。  临床上以突然起病、腹痛、腹泻、便血为主要特征,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多数患儿症状严重,常伴发休克,病死率极高。如延误诊断或治疗不当,病儿可于数天内死亡。
典型症状:肚子疼 粪便黑色并带有血液 突发性疼痛 高热 便血

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症状诊断

       一、症状

一般无前驱症状,起病急骤,主要表现有腹胀,腹痛,呕吐,腹泻,血便,发热,不少患儿在1~2天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甚至休克,腹痛为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常为全腹痛,也可局限于病变部位,发病后不久即出现呕吐,腹泻,大便初为水样,含黏液,后即变为血便,部分病儿无腹泻,腹痛1~2天后即开始便血,便血量不等,大量便血者均为暗红色,伴有腐败腥臭味,呈洗肉水或红果酱样,有些患儿于发病数小时后即出现血便,发热在38℃左右,中毒严重者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或低于正常,婴幼儿症状多不典型,脱水,酸中毒症状明显,有些可先出现肠道外症状,如黄疸,咳喘,肝脾大及惊厥等,由于肠壁各层病变程度不同,临床上可出现轻重不同的症状,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腹泻便血型:以黏膜渗出性病变为主,腹软无压痛,应行内科保守治疗。

2.肠梗阻型:肠管肌层受严重侵害而肿胀,肠管僵直,丧失蠕动,临床出现机械性肠梗阻症状。

3.腹膜炎型:浆膜层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渗出,腹腔内有大量炎性渗液,或因坏死而为血性液,临床表现腹膜炎症状。

4.中毒休克型:此型患儿全身中毒症状较严重,早期即出现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无力,四肢冷厥,脉搏微弱,血压低,甚至测不到,舌质红,稍带暗紫,舌苔黄腻,有时伴有少量血便,脱水及电解质失衡,腹稍胀并有肌紧张,多疑为绞窄性肠梗阻。

二、诊断

当小儿突发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并伴有高热及中毒症状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腹部平片可见小肠积气,肠管外型僵硬,肠壁增厚,轮廓模糊,黏膜皱襞变粗,肠间隙增宽,肠梗阻时腹立位片可见大小不等的阶梯状液平面,严重者由肠壁坏死脱落,肠腔内气体进入肠壁或细菌产气而出现肠壁囊状积气,若气体循肠壁小静脉到肠系膜上静脉再到门静脉可显示门静脉积气,肠穿孔时腹立位平片见膈下积气。

1.诊断要点

(1)突发性腹痛,腹泻及血便,呕吐,腹胀,严重者出现休克及DIC。

(2)腹部压痛,重症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等。

(3)腹部X射线平片有特征性改变。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大便潜血强阳性,根据以上要点,一般可确立诊断,为争取早期诊断,除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外,肛门指检发现腥臭血便及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有助于早期发现血便,本病需与痢疾,婴幼儿腹泻,过敏性紫癜(胃肠型),阑尾炎,肠套叠,肠梗阻,腹膜炎等相鉴别。

2.病情分期

根据全身和肠道的症状,体征及X射线改变等,Walsh等于1986年将急性坏死性肠炎分为ⅠA,ⅠB,ⅡA,ⅡB,ⅢA,ⅢB 6期, ⅠA:尚无腹泻,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ⅠB:肉眼血便;此期X射线下只示肠胀气, ⅡA:有典型急性坏死性肠炎的腹痛,便血,呕吐,腹胀与中毒症状,并具有典型的坏死性肠炎的肠壁及门静脉积气等X射线表现, ⅡB:典型的症状和X射线表现较ⅡA更为严重, ⅢA:有广泛性腹膜炎及腹水征, ⅢB:有肠穿孔及气腹征, ⅠA,ⅠB期为疑似诊断;ⅡA,ⅡB期为典型的急性坏死性肠炎,ⅡA为轻度,ⅡB为中度;ⅢA,ⅢB期为重症急性坏死性肠炎。

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现认为本病的发病与感染产生B毒素的Welchii杆菌(C型产气荚膜杆菌)有关,B毒素可致肠道组织坏死,产生坏疽性肠炎。 也可能与以下两因素相关:

1、肠内存在某些细菌及其所产毒素:

以C型产气荚膜梭状杆菌B毒素可能性较大,因发现本病患者粪便厌氧培养,此菌检出率及其B毒素血清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将此菌菌液注入豚鼠小肠,可使其肠道发生出血性病变而死亡。

2、病儿胰蛋白酶活性降低:

在本病发病率颇高的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原地区,研究发现,当地居民肠腔内蛋白酶浓度低下,这和低蛋白饮食以及当地作为主食的甘薯中所含的耐热性胰蛋白酶抑制因子(heatstable trypsin inhibitors)有关。

上述B毒素可被肠内胰蛋白酶水解而失去致病作用。

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良和(或)经常食用甘薯、玉米等含丰富胰蛋白酶抑制物的食物,均可使肠内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使病儿易于发病。

二、发病机制:

坏死性小肠炎的典型病理变化为坏死性炎症改变。

自黏膜下层开始,随病变的扩大,可向肌层及黏膜层发展,使多处肠壁全层充血水肿灶状坏死,坏死黏膜脱落后形成溃疡,继续发展达肌层、浆膜层,而发生穿孔引起腹膜炎。

一般呈散在性、节段性排列,有的为1~2段或2段以上,每段长短不一,最短十余厘米,长者可达100cm,分界清楚。受损肠壁增厚、质脆失去弹性、扩张。重者浆膜面粗糙有纤维素附着,肠腔内充满果酱样血便。

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预防

因病因尚未明了,应预防可能致病的因素,如肠道内感染和蛋白质营养不良等。

1、定期体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做好随访:防止病情恶化。

3、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4、预防感染。

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鉴别诊断

菌痢:为脓血便,黏液多,次数频繁,有里急后重,大便培养可发现痢疾杆菌。


2.肠炎:如沙门菌,鼠伤寒,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肠炎,婴儿期发病,大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3.腹型过敏性紫癜:有反复出血及皮肤紫癜,无腹泻。

4.急性肠套叠:婴幼儿多见,腹部可摸到肿物,钡或气灌肠可以确诊和复位。

5.绞窄性机械性肠梗阻:为完全性肠梗阻,X线立位平片见有高张力肠积气的液平面及结肠无气,与肠炎的X线征不同。

6.克罗恩病:为消化道慢性复发性炎症,病理变化除有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外,并出现肉芽肿样改变,可形成肠腔狭窄,内瘘及粘连。

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饮食保健

        适宜饮食:

1、饮食宜清淡。

2、食物中注意糖、脂肪、蛋白质的比例,注意维生素等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含量。

饮食禁忌:

1、忌烟酒辛辣刺激食物:

2、忌饮食无规律:

3、忌不洁饮食:胃炎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尤其是夏季,生吃瓜果要洗净,不要吃变质食品。放在冰箱内的食物,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吃,如发现变质,要坚决扔掉,禁止食用。

4、忌过冷、热、硬食物:如,过凉、过热的食物和饮料。

5、禁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浓茶、咖啡、可可等食品或饮料。

休克,腹膜炎,黄疸,脱水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