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弯曲菌性肠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恶心与呕吐 肚子疼 发烧 水样便 恶心
  弯曲菌性肠炎是由弯曲菌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疾病。弯曲菌有内毒素能侵袭小肠和大肠粘膜引起急性肠炎,亦可引起腹泻的暴发流行或集体食物中毒。潜伏期一般为3~5天,对人的致病部位是空肠、回肠及结肠。主要症状为腹泻和腹痛,有时发热,偶有呕吐和脱水。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是1973年Butzler等自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现,目前已认识其为人类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空肠弯曲菌肠炎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超过细菌性痢疾,在发展中国家几乎同细菌性痢疾。
典型症状:恶心与呕吐 肚子疼 发烧 水样便 恶心

一、症状:

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最高,夏秋季多见。

临床表现: 起病急,发病迅速,有发烧、肚子痛、拉肚子、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较轻者拉稀,腹泻呈现水样便,病情较重者粪便呈现粘性、可见血液、血块、脓液,如细菌性痢疾,甚至有血样便。大便每日6~10次,量不多,重症可达20次。国外报道小儿空肠弯曲菌肠炎血便占60%~90%,国内报道占3%~10%,可能由于不同型别菌株致病的原因。病程中可并发肠系膜淋巴结炎、阑尾炎、胆囊炎或败血症。

二、诊断:

取新鲜粪便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关显微镜下观察到急速运动的弯曲菌可作出快速诊断。确诊有赖粪便进行培养。

一、病因:

空肠弯曲菌属能引起人及动物腹泻。与人类有关的包括空肠弯曲菌、胎儿弯曲菌及小肠弯曲菌,以空肠弯曲菌致病最多。空肠弯曲菌菌体细长,呈弧形、螺旋形或逗点形,革兰阴性,在微氧环境42℃生长良好。

弯曲菌进入肠道后在含微量氧环境下迅速繁殖,主要侵犯空肠、回肠和结肠,侵袭肠粘膜,造成充血及出血性损伤。近年来观察到有些菌株能产生类似霍乱肠毒素,引起肠腔内液体分泌增加。

世界各地均有发病,而且逐年来有增加趋势。发展中国家如南非、孟加拉等在幼儿腹泻事检出率高达40%,呈散发或流行。有报道多次由污染的食物、奶品和水源引起的空肠弯曲菌肠炎大型爆发,每次累及数百人,甚至数千人。散发病例以儿童为多。健康带菌率约1.2%~3%,各地区不一。家畜家禽及鸟粪便中常可分离出空肠弯曲菌,成为传染源。

一、预防:

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对患者的大便应彻底消毒,隔离期从发病到大便培养转阴。发热、腹痛、腹泻重者给予对症治疗,并卧床休息。

孕妇感染本菌可导致流产,早产,而且可使新生儿受染。感染后能产生特异性血清抗体,可增强吞噬细胞功能。

一、鉴别:

1、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典型菌痢有高热、腹痛腹泻、泻脓血便。腹痛在下腹或左下腹,左下腹明显压痛,且有肠索,伴明显里急后重。粪检有较多脓细胞、吞噬细胞。重者常脱水。这都有利于和本病区别。

2、其他厌氧菌等,单从临床有时很难鉴别。怀疑时应依靠病原学和血清学来确诊。

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流行。潜伏期多为1~2天,长可达7天。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急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十次。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粪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中毒型菌痢以儿童多见或年龄较大,体质衰弱,营养不良者。中毒型菌痢有时以高热、抽搐等毒血症症状为主要表现。需以棉拭子由肛门取粪便进行镜检或细菌培养常可明确诊断。

病毒性胃肠炎: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恶心、呕吐与稀便等症状。

3、肠道外感染者须与沙门氏菌病及布氏菌病鉴别。

沙门氏菌病也成为副伤寒,副伤寒甲、乙、丙是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副伤寒甲、乙的症状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副伤寒丙的症状较为不同,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布氏菌病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因此分型困难。根据1977年我国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人布氏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判定试行标准”,临床分型为急性期、慢性期活动型及慢性期相对稳定型。潜伏期7~60天,平均2周,少数患者可达数月至1年以上。

一、食疗方:

饮食给易消化的半流食,必要时适当补液。

败血症,拉肚子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