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大肠血管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常发生在青年和幼年
  • 典型症状:大肠黑变 肠壁水肿增厚 肠蠕动减慢 便血 血管畸形
  血管瘤是常见的血管性病变,一般认为是一种错构瘤,大多数在出生时即已存在,表现为胃、小肠或结肠的单发性或多发性病灶。结-直肠血管瘤的病人仅部分有症状,以消化道出血最常见,血管瘤引起的出血通常较缓慢,产生粪隐血试验阳性或黑粪,伴有失血性贫血。
典型症状:大肠黑变 肠壁水肿增厚 肠蠕动减慢 便血 血管畸形

大肠血管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

1.2/3的血管瘤反复出现血便,色鲜红和黑紫,有时混有血块,常发生在青年和幼年。毛细血管状血管瘤常呈持续性缓慢出血,以致贫血;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急骤,常发生于儿童时期。少数患者可发生肠套叠,肠梗阻或肠扭转,直肠血管瘤有时有里急后重,排便不净感。

  二、诊断:

大肠血管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较困难,但对于幼年开始慢性间歇性下消化道出血,且随年龄增长而加重,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大肠血管瘤可能:伴有腹痛、肠套叠、肠扭转;伴有皮肤、黏膜血管瘤病变。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大肠血管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系胚芽的错构所致,即中胚层血管系组织在胚胎发育时发生障碍和异常。对血管瘤是新生物还是先天性畸形,还有争论。

二、发病机制:

血管瘤按其性质和瘤内血管大小不同,可分为3类:

1.毛细血管状血管瘤,由无数腔小的毛细血管组成,有包膜,黏膜常有溃疡。

2.海绵状血管瘤,管腔大,由充满血液的内皮管道组成,瘤体扁平,质柔软。

3.混合性血管瘤,具有前两种血管瘤特征。

大肠血管瘤预防

外治压迫法,长期用棉花垫或橡胶海绵直接放在患处的外面,注射法,以消痔灵注射液与1%普鲁卡因1∶1注射于瘤体内,剂量视瘤体的大小而定,一般是在3cm的范围内注射4―5ml。

大肠血管瘤鉴别诊断

一、鉴别:

 1.肠道血管畸形:

本病以下消化道慢性失血和贫血为主要特征,而无腹块、肠梗阻、肠穿孔等表现。内镜加活检以及选择性肠道血管造影尤其是后者具有很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2.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

本病也可呈节段性分布,但多以空肠病变为主,好发于儿童和青年,有地区性和季节性,发病前有暴饮暴食或不洁饮食史,临床表现与克罗恩病急性起病相似,但腹痛以左上腹和左中腹为主,便血多见,呈血水便或暗红色糊状便,患者中毒症状明显,病程短,很少复发。

3.小肠恶性淋巴瘤:

本病一般状况较差,病变侵蚀肠段的范围较广,X线征常呈较大的指压痕或充盈缺损。并发肠梗阻的机会较少,很少并发肠瘘。

大肠血管瘤饮食保健

一、饮食保健:

1.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

2.忌食油腻厚味、辛辣刺激性、发性的食物。

3.不吃巧克力、动物内脏、鸡皮、肥肉及鱼籽、蟹黄。

4.多吃含有丰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蔬菜、瓜果、豆类等。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贫血,肠套叠,肠扭转,肠梗阻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