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妊娠合并慢性肾小球肾炎(妊娠合并慢性肾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女性生殖,肾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孕妇
  • 典型症状:孕妇乏力 蛋白尿 水肿 妊娠期间小便不通 孕妇贫血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不同,病情迁延,病变发展缓慢,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虽可由急性肾炎发展而来,但大多数慢性肾炎一开始就是如此,并非由急性肾炎转变而来。患有肾小球肾炎的妇女妊娠时肾脏的负担加重,影响肾脏功能,严重者常常危及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必须引起重视。病情轻者又常容易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相混淆,缺少应有的重视而贻误病情。妊娠合并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病率约占住院分娩的0.03%~0.10%。近年来随着内科治疗手段不断发展,高危妊娠监护手段的增多及质量的提高,妊娠合并慢性肾炎的病例逐年增多,且妊娠成功率亦明显增加。
典型症状:孕妇乏力 蛋白尿 水肿 妊娠期间小便不通 孕妇贫血

妊娠合并慢性肾小球肾炎症状诊断

    一、症状:

本病临床表现可多种多样,自无症状的蛋白尿或镜下血尿到明显的肉眼水肿、乏力、疲惫、贫血、高血压或肾病综合征,甚至尿毒症。

临床上按照主要表现可分型如下:

    1.普通型

起病时可与急性肾炎相似,水肿、血尿及高血压均很明显,以后病情暂时缓解,或呈进行性恶化,多数患者起病时可毫无症状,经检查尿才被发现本病。尿蛋白大多在3.5g/24h以下;尿中常有红细胞,甚至少许管型;血压虽升高,但非主要表现。


2.高血压型

蛋白尿可以少量,伴有高血压,血压常持续升高,临床表现很像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

3.肾病型

此病的病理变化以基膜增生型为主。患者有显著的蛋白尿与管型及水肿,尿蛋白每天排出量在3~3.5g以上。血浆蛋白降低,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胆固醇升高。

Kaplan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分为3型:Ⅰ型仅出现蛋白尿;Ⅱ型有蛋白尿和高血压;Ⅲ型同时有蛋白尿、高血压和氮质潴留。

1)Kaplan Ⅰ型:患者仅有蛋白尿,病情较轻,妊娠对母儿影响较小,Ferris曾报道365例慢性肾炎患者获得活婴率为93%,孕产妇死亡率为零。

2)Kaplan Ⅱ型:有蛋白尿及高血压,肾功能损害较轻。妊娠期血压越高,妊高征发生率亦越高,对肾脏的危害亦越大。若收缩压≥21.3kPa(160mmHg),新生儿死亡率可达90%。

3)Kaplan Ⅲ型:除蛋白尿、高血压外,尚有肾功能损害或氮质血症。胎儿一般在孕28周前死亡,孕妇可在分娩后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二、诊断:

慢性肾炎多见于年轻妇女,过去有急性或慢性肾炎病史,症状以蛋白尿为主,或伴有水肿、高血压、多见于妊娠20周前,因此诊断并不困难。临床上仅15%~20%妊娠合并慢性肾炎患者能提供孕前发生过急性或慢性肾炎的病史,当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时,易与妊高征混淆,应根据以下临床表现进行鉴别:

1.妊娠20周前出现水肿、蛋白尿或(及)高血压者往往存在隐匿性肾炎。若蛋白尿先于高血压出现或其严重程度与高血压不符,应疑为慢性肾炎。

2.儿童期有反复链球菌感染史或面部浮肿史。

3.妊娠前尿常规即有蛋白尿或轻度高血压史者。

妊娠合并慢性肾小球肾炎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明确的病因尚未证实,仅少数有急性肾炎发展而来,但多推测与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有关。另有报告得病前曾有接触汽油、碳氢(烃)化合物史。故认为这些化学物质和(或)病毒可能是致病因子。

据马玉珠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上发表的《妊娠合并慢性肾炎的诊断与处理》一文中提到:

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人发现时即属慢性肾炎,而与急性肾炎无关,仅少数慢性肾炎是由于急性肾炎治疗不愈而迁延或临床痊愈后而再度复发。该疾病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功衰竭。1 慢性肾炎与妊娠相互影响正常妊娠,由于解剖学的变化,内分泌功能的影响以及体位、饮食等因素均可使肾脏功能发生相应变化。妊娠末期肾血流量比非孕时约增加35%,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50%,孕妇和胎儿代谢产物的排泄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另一方面,妊娠期多种凝血因子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而纤溶活性反而降低。在血液高凝状态下,机体易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和新月体的形成。由于上述生理变化,肾脏负荷加重。如果孕前已有慢性肾炎者,随妊娠进展,肾功能可恶化而致肾功能衰竭的机率增加。因此,妊娠对慢性肾炎不利。当妊娠合并慢性肾炎时,可影响子宫血管及子宫胎盘的血流量,胎盘发生相应病理改变。纤维素沉积、绒毛缺血坏死,形成梗塞。胎盘滋养层的物质交换受障碍,导致胎盘功能减退,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甚至缺氧造成胎儿死亡。

二、发病机制:

1.目前已公认肾脏发病原理为抗基底膜抗体型肾炎的免疫反应过程。由于某些发病因素原发性损伤肺泡间隔和肺毛细血管基膜,后者刺激机体产生抗肺基膜抗体,在补体等作用下引起肺泡一系列免疫反应。由于肺泡壁基膜和肾小球基底膜间存在交叉抗原,故内源性抗肺基膜抗体又能与肾小球基底膜起免疫反应,损伤肾小球。

2.主要与免疫炎症有关,还与高血压、大量蛋白尿等非免疫因素有关。

3.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理改变与病因、病程和类型不同而异。可表现为弥漫性或局灶节段系膜增殖、膜增殖、膜性、微小病变、局灶硬化、晚期肾小球纤维化或不能定型。除肾小球病变外,尚可伴有不同程度肾间质炎症及纤维化,肾间质损害加重了肾功能损害。晚期肾小球肾炎肾皮质变薄、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萎缩,发展为玻璃样变或纤维化,残存肾小球可代偿性增大,肾小管萎缩等。

妊娠合并慢性肾小球肾炎预防

要预防慢性肾炎的发作和保护肾功能,必须医患之间互相配合,患者在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均时时注意自己的肾脏的状况。严格遵照专科医生的指导选择和服用药物,切忌有病乱投医,迷信偏方,尤其在病理类型未确定的情况下,更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有节,避免过劳过累,在病情稳定时,也不可忘乎所以,切忌长途旅游和过度沉于工作,也不要因此如临大敌,与世隔绝,应当适量运动,增强自己的抗病能力。肾功能已受损者,切忌使用肾毒性药物。饮食上应按医生的要求选择食品,切忌盲目进补。

妊娠合并慢性肾小球肾炎鉴别诊断

一、鉴别:

如果缺乏可靠的肾炎病史,或产前检查时已达妊娠后期,则必须与妊高征、慢性肾炎合并妊高征、肾盂肾炎、原发性高血压和体位性蛋白尿作鉴别。

1.体位性(直立性)蛋白尿 可在3%~5%青年中出现,保持直立或脊柱前凸位置时,发生机会较多,可能与肾静脉淤血也有关。本病尿蛋白一般不超过1g/d,无尿沉渣异常,无高血压。平卧可使蛋白尿减轻或消失,在晨起床前重复收集尿标本检验,可资鉴别。

2.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的尿蛋白量一般在1~2g/24h,若>3g/24h,则多属肾小球病变。尿常规检查肾盂肾炎则以白细胞为主,有时有白细胞管型,而肾小球肾炎可发现红细胞较多,有时有红细胞管型。肾盂肾炎时尿液细菌培养阳性,并有低热、尿频等症状有助于鉴别。

3.原发性高血压 本病以40岁以后发病率高,病情发展缓慢。在高血压早期,尿中一般不出现蛋白、管型及血液化学变化。无肾功能减退,眼底检查常以动脉硬化为主。

4.妊高征 本病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妊娠前无水肿、蛋白尿的病史。发病后多先有水肿,高血压和蛋白尿发生较晚。不伴有明显的尿沉渣异常。产后6周~3个月多恢复正常。

妊娠合并慢性肾小球肾炎饮食保健

一、饮食:

1.限制食盐

水肿和血容量、钠盐的关系极大。每 1克盐可带进110毫升左右的水,肾炎患者如进食过量的食盐,而排尿功能又受损,常会加重水肿症状,血容量增大,造成心力衰竭,故慢性肾小球肾炎必须限制食盐,给予低盐饮食。每日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2-4克以下,以防水肿加重和血容量增加,发生意外。

2.限制含嘌呤高及含氮高的食物

为了减轻肾脏的负担,应限制刺激肾脏细胞的食物,如菠菜、芹菜、小萝卜、豆类、豆制品、沙丁鱼及鸡汤、鱼汤、肉汤等。因为这些食物中含嘌呤高及含氮高,在肾功能不良时,其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对肾功能有负面影响。

3.忌用强烈调味品

强烈调味品如胡椒、芥末、咖胆、辣椒等对肾功能不利,应忌食。味精由于多食后会口渴欲饮,在限制饮水量时,也应少用味精。

4.限制植物蛋白质

蛋白质摄入量应视肾功能的情况而定。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也可达到低磷目的,一般每天0.6克/千克体重,其中一半为优质蛋白质(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质)、如鸡蛋、瘦肉、牛奶等。

5.限制液体量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有高血压及水肿时,要限制液体的摄入。每日的摄入量应控制在1200-1500毫升,其中包括饮料及菜肴中的含水量800毫升。若水肿严重,则进水量更要严格控制。在排尿的情况下,则可适当放宽。钠的摄入应低于3克/天,水肿严重者则应低于2克/天;水的摄入量,可按前一天的总尿量 500ml计算。

高血压,贫血,胎儿生长受限,早产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