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背痛 乏力 恶心 复视 咽痛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LCM)系LCM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临床经过可有流行性感冒样症状至脑膜炎、脑炎等程度不等的表现。病程具自限性,预后良好。本病实为动物性的传染病,LCM病毒的天然宿主为褐家鼠。
典型症状:背痛 乏力 恶心 复视 咽痛

一、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6日至数周,临床表现多样。

1.流感样型 起病大多急骤,发热可达39℃以上,伴有背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部分病人诉有恶心、呕吐、畏光、淋巴结肿痛、腹泻、皮疹或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病程2周左右,偶有复发。病后乏力感可持续2~4周。

2.脑膜炎型 可出现于“流感样”症状后(常有短暂缓解期),或直接以脑膜炎症开始。起病急,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除幼儿外,惊厥少见。神志一般无改变。病程约2周。

3.其他 脑膜脑炎型、脑脊髓炎型等罕见,表现为剧烈头痛、谵安、昏迷、惊厥、瘫痪、精神失常等。部分病例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失语、失聪、蛛网膜炎、不同程度的瘫痪、共济失调、复视、斜视等。

二、诊断

有与田鼠、小白鼠接触史,或住处有鼠和附近有同样病人,“流感样”症状短暂缓解后,继而出现脑膜刺激征者脑脊液中增多的细胞几全为淋巴细胞,氯化物正常而糖相对减少者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确诊有赖于血清学试验或病毒分离。

一、病因

LCM病毒属RNA型病毒,大小为50mm左右。在形态学和血清学上与拉沙病毒、Machupo病毒、Tacaribe病毒等相似,故亦属于沙拉病毒(arenavirus)。病原体有许多致病性(亲不同组织性、毒力等)不同的型别,但各型具有相同的组特异性抗原。病毒在56℃不1小时可被灭活。在乙醚、甲醛、紫外线及pH<7时均易被破坏。在50%甘油、-70℃长期保存。本病毒在鸡胚或鼠胚纤维母细胞组织培养中能够生长,对小鼠、白鼠、豚鼠、田鼠、兔、猴等均具致病力。

二、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病毒首先侵入呼吸道时,可在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故不少病人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样”症状。病毒入血后导致病毒血症,可能过血脑屏障而感染脑膜细胞。本病死亡者极少;故很少有关其病理学改变的报告,主要的发现是脑肿胀、脑膜及脉络丛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出血、坏死等。但也曾有报告中枢神经系统并无病进改变,而病变仅见于肺、肝、肾与肾上腺等脏器。

1.急救(缓解措施):

本病无特殊治疗。头痛较剧时给予对症处理,脑压增高者则可采用甘露醇等脱水剂。

本病易与流感、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各种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混淆,应依流行病学资料、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作出鉴别。因周围血液中可出现少量的异常细胞,故易与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脑膜炎的患者相混淆,但后者的异常淋巴细胞总数可达10%以上,且嗜异性凝集试验每呈强阳性,EB病毒抗体(IgM型膜壳抗体)亦多为阳性。

1.饮食注意事项:

多吃供给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补充大量的维生素B、C及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

(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睾丸炎,肺炎,流产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