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小儿白色肺,小儿成人透明膜病,小儿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小儿充血性肺不张,小儿创伤肺,小儿呼吸器肺,小儿急性肺损伤,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小儿湿肺,小儿心肺转流肺,小儿休克肺,小儿休克肺综合征)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心脏,肺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人群
- 典型症状:急性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 面色青紫 唇部发绀 鼻翼扇动
一、症状
起病急,多见于严重外伤、休克、重症感染的病人,除原发病如外伤、感染、中毒等相应症状和体征外,
1.突然出现呼吸增快
常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三凹、鼻扇等。在24~48h可出现严重呼吸窘迫,呼吸时常带鼻音或呻吟,有明显发绀及胸凹陷现象。但多无咳嗽和血沫痰。到晚期可减慢。呼吸衰竭患儿呼吸方面表现可不明显。
2.其他系统的变化
常伴有烦躁、焦虑表情、出汗等。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神志昏迷、惊厥。年长儿可伴有肌肉震颤等。因肺部疾患引起的呼吸衰竭可导致脑水肿,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心率增快、缺氧开始时血压可升高,继则下降。可有肠麻痹,消化道溃疡、出血,肝功能受损。代偿呼吸性酸中毒,严重者少尿或无尿,甚至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
二、肺部体征
早期:有时可闻支气管呼吸音及偶闻干湿音、哮鸣音,X线胸片早期可无异常,或呈轻度是间质改变。
晚期:肺部实变体征,如叩浊、呼吸音减低及明显管状呼吸音。缘模糊的肺纹理增多,继之出现斑片状,以至融合成大片状浸润阴影。
三、临床分期
1.急性损伤期
ARDS如系创伤诱发、急性损伤期的时间较为明确,如系氧中毒所引起则难以确定损伤的时间,此期并无肺或ARDS特征性体征,虽然某些患儿有通气过度、低碳酸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但动脉血氧分压(Pa02)仍正常,胸部听诊及X射线检查正常,原发性损伤在肺部者例外。
2.潜伏期
亦称表面稳定期,继上期之后持续6~48h,此期患儿心、肺功能稳定,但通气过度持续存在,胸片可见细小网状浸润和肺间质性积液。通过连续观察,发现最终发展为ARDS的患儿在此期的血细胞比容、动脉血氧分压、肺血管阻力和pH与不发生ARDS者有明显区别,因此,在此期患儿虽然表面稳定,但有可能发展成为ARDS,需提高警惕。
3.急性呼吸衰竭期
突然气促、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浅而快。刺激性咳嗽、咳出白色泡沫痰或血痰、心率增快、恐惧感伴有发绀、鼻翼扇动、三凹征,肺部有时可闻及哮鸣音,病情严重时缺氧逐渐加重,吸氧及增加通气量后,缺氧状态不见好转。
4.严重生理障碍期
从急性呼吸衰竭期过渡至本期的界线不明显,如患儿出现ARDS不常见的高碳酸血症时,表明病情转重,但并非不可逆。严重ARDS的慢性肺部病变,需要为时数月的呼吸支持才能消失,但有一些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的患儿对通气治疗毫无反应,最终死于难治性呼吸衰竭合并代谢紊乱。因此,也称此期为终末期。
四、诊断
以往无肺部疾患,且排除左心衰竭;突发性进行性呼吸窘迫,每分钟呼吸多于35次,常用的给氧方法不能改善;胸部X射线检查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符合ARDS,并能除外造成肺水肿,缺氧的其他疾病,就可诊断为ARDS。
1.诊断标准为
⑴.有严重感染或休克等基础病变。
⑵.上述病人在发病24~48h突然出现呼吸窘迫,并进行性加重(小儿可达50~80次/min)。
⑶.严重发绀和胸凹陷,吸氧难以纠正。
⑷.肺部体征较少,临床症状,肺部体征和X线表现不成比例。
⑸.血气除严重低氧血症外,有进行性A-aDO2增加,一般A-aDO2 >26.6 kPa(200mmHg)其肺内分流量超过10%。
⑹.肺嵌入压正常,表明肺毛细血管静脉压不高。根据原发疾病抢救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进行性低氧血症,通常的氧疗法不能纠正,及血气分析和X线改变可作出诊断。
2.1992年欧美联席会议制定的ARDS诊断标准
⑴急性起病;
⑵Pa02/Fi02<200(不论PEEP值多少);
⑶后前位胸片示双侧肺浸润影;
⑷PAWP<18mmHg或临床无左心房高压的证据。
具备以上4项可诊断为ARDS。
3.1987年全国儿科危重病学术讨论会制定的ARDS诊断标准
(1)具有引起ARDS的原发疾病,同时具有非心源性缺氧性呼吸困难,呼吸急促。
(2)用一般口罩吸氧法(3~5L/min,相当FiO2 0.4左右),缺氧症状不能改善。
(3)X线胸片,早期肺部改变不明显,或肺纹理增厚,或可见网状阴影,中、晚期肺部可见程度不等的弥漫性浸润性阴影。
(4)血气分析,PaO2/FiO2<250,PaCO2早期降低,晚期升高。
一、发病原因
引起ARDS的原发病或基础病很多,其发生常与一种或多种增高危因素有关。儿科最常见的因素是婴幼儿肺炎、败血症、心肺复苏后、感染性休克、误吸和溺水
1.按损伤方式分
(1)直接肺损伤
感染性或出血性休克、败血症、、胰腺炎、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和大量输血等间接原因引起。
(2)间接肺损伤
吸烟或吸入化学物质、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肺栓塞、肺挫伤和放射性肺炎、溺水等直接原因引起。
2. 按病变部位分
(1)肺实质和间质性疾病:
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肺栓塞、肺挫伤和放射性肺炎。
(2)全身疾病:
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感染性或出血性休克、败血症、溶血危象
(3)其他部位损伤:
头部创伤和其他神经性肺水肿、烫伤、药物中毒、胰腺炎等。
3. 按病原分
(1)感染性:
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肺炎和全身感染。
(2)非感染性:
吸烟或吸入化学物质、溺水、头部创伤、烫伤、药物中毒等。
二、发病机制
上述原因的最终结果是肺毛细血管上皮通透性弥漫性增加,最终造成肺水肿;肺泡和小气道内充满水肿液、黏液、血液等渗出,而致肺透明膜形成,引起明显的右到左的肺内分流,使肺变得僵硬;同时,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大量消耗和破坏,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最终肺泡间隔增厚伴炎症和纤维增生所致。
ARDS时肺部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肺血管内皮和肺上皮急性弥漫性损伤。近年来认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对其发病起关键作用。如远距离的组织外伤或感染(可以是局部或全身感染)发生炎症反应,随即有多种炎症介质经自分泌或旁分泌释放入血液循环中,启动SIRS过程。使肺血管通透性增加,肺微循环障碍,引起间质肺水肿;继之肺表面活性物质继发性缺乏、功能残气量下降、弥漫性肺不张,进一步使肺血管阻力增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部气体交换异常,引起严重低氧血症,炎症的持续存在,使肺循环对许多炎症介质的灭活作用丧失,进而导致其他器官的功能损害。各损伤器官又成为进一步的介质释放的源泉,使SIRS持续发展,导致更多的局部和全身组织损伤。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防
防止发生各种意外。防止药物中毒或其他中毒。做好各种预防接种。
积极防治小儿肺炎和各种感染性疾病。及时发现和正确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防止交叉感染,保持口腔清洁,预防食物或药物反流。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鉴别
ARDS尚需与急性心源性肺水肿,阻塞性肺不张,原发性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和其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