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型疱疹样皮炎(小儿Duhring-Brocq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小儿
- 典型症状:疱疹 丘疹 斑丘疹 风团 斑疹
幼年型疱疹样皮炎是一种幼年慢性良性复发性大疱性皮肤病。大部分病儿可有谷胶过敏性肠病,而临床上却无明显的症状。
典型症状:疱疹 丘疹 斑丘疹 风团 斑疹
一、症状:
儿童好发年龄为6~11岁,慢性病程,反复发作或逐渐缓解,可持续到青春发育期后不愈。
基本皮损为在红斑基础上呈环形排列或集簇的水疱、大疱,直径为0.3~1.0cm,疱壁厚且紧张,疱液清亮,皮损尼氏征阴性。好发于四肢伸侧、肩背部及腰骶部。黏膜很少受累,也可表现红斑丘疹、荨麻疹风团。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全身症状和发热,与成人的不同点为:皮损缺乏多形性,自觉痒感轻重不等,有的甚至无自觉症状。无继发感染皮损愈后仅留淡褐色色素沉着斑。
多数患儿生长发育良好,少数有反复腹泻史,病程长,反复发作,青春期可望自愈。
本病患者服用含碘、溴、氟、氯等的药物,会导致病情加重。
二、诊断:
依据典型有特征性皮损,结合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诊断可确立。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属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两种可能性,其一,可能由于谷胶敏感性肠病,使机体自身产生抗谷胶抗体IgA,此抗体经血循环与皮肤组织抗原发生交叉反应,导致基底膜损伤,发生水疱。其二可能是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基底膜激活补体导致基底膜损伤。
二、发病机制
表皮下疱,在真皮乳头顶部有多数嗜中性白细胞及核尘构成的微脓肿,微脓肿与其上表皮之间有裂隙,真皮乳头水肿,乳头内胶原嗜碱性变性,浅层血管丝周围淋巴组织细胞及嗜中性白细胞浸润,在后期损害的真皮乳头内有嗜酸性细胞浸润。在疱顶的表皮下层,偶见单个或成群的棘层松解细胞,常见坏死基底细胞。
避免诱发因素,如使用含碘,溴的药物;食用紫菜、海带和谷胶类食物等。积极防治皮肤感染。
依据直接免疫荧光检查与类天疱疮、线状IgA疱性皮肤病可鉴别。
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