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低体温(新生儿低温)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新生儿
- 典型症状:反应迟钝 双相型体温 抽搐 心率增快 血压下降
新生儿低体温症状诊断
一、症状
临床特征性表现是,体温不升和反应低下。具有反应低、哭声小、吸奶少、肌张力低、手足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5s)等表现;还可因酸中毒纠正后而发生低钙血症出现抽搐。如若不伴有其他脏器损害(颅内出血、吸入性肺炎、心肌或肾脏损伤等),经保温后可复温。
1.体温 低于35℃。
2.吮乳差或拒乳,哭声弱。
3.消化系统 易发生呕吐、误吸。
4.呼吸 初起呼吸增快,以后呼吸逐渐减慢。
5.肾功能 产生“寒冷利尿”,随着血压下降,产生尿少或无尿,严重者常有氮质血症。
6. 血液 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增高,外周血的血小板数明显减少,常低至10万以下。血液pH值下降,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和CO2潴留。
7.心血管 轻症心率增快,病情加重时心率下降,最初减慢很快,以后逐渐下降。少数新生儿出现心律失常,如心房异位兴奋、室性期前收缩、房颤和室颤等。低体温时血压进行性下降。
8.神经系统 反应迟钝,重者处于半昏迷状态,瞳孔扩大,对外反应消失,肢体僵硬,呼吸心跳变慢,低于26℃时接近死亡。
9.代谢 机体代谢率降低,体温每降低1℃,代谢率减少5%。体温低于33℃时,血糖可增高。
10.感染 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易合并感染,新生儿低体温持续24h后,大多合并感染如败血症、化脑和肺炎等,死后心血培养常可获阳性结果。
11.病史和临床特点 应详问分娩经过,有无宫内窘迫和初生窒息,生后开奶及喂养情况,环境温度及保温条件,以及其他疾病症状。分清低体温的原因是以寒冷刺激为主还是以疾病为主,对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应注意低体温常是新生儿某些疾病的晚期表现,在合理的环境温度和充分保温条件下,如出现体温不升,提示患儿病情严重。临床有心率、呼吸、血压、深部和体表温度及出入液量变化等。
12.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低体温新生儿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有相应改变。
新生儿低体温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新生儿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很薄,血管较多,易于散热,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臻完善,以致调节功能不全。当环境温度降低,保暖措施不够或热量摄入不足时,很易发生低体温(hypothermia)。
1.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
2.受寒冷刺激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大于产热,环境温度低于中性温度以下时,未有效保暖,不能维持体温,常使皮温降到35℃以下,形成低体温。
3.摄食不足
新生儿肝脏储存的糖原量很少,如果摄食不足,在生后18~24h内即可耗尽。
4.缺氧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新生儿产热的主要部位在棕色脂肪,棕色脂肪中脂肪酸的代谢分解,需要有完善的神经系统功能和充分的氧供应。新生儿在缺氧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棕色脂肪不能利用,化学产热过程常不能进行,易出现体温不升。
5.疾病影响
新生儿患败血症、肺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时,由于进食减少,热量摄入不足;因休克、酸中毒和微循环障碍等影响棕色脂肪分解,使体内产热减少,此时如环境温度偏低,保暖不够,婴儿很易引起低体温。
二、发病机制
1.散热大于产热
体温在33~35℃时,机体可通过增加产热与失热达到平衡。体温在33℃以下时,机体不能产生足够的热来补充散热,此时必须使散热减少到最低限度或外加热方能使体温恢复至正常。体温低于22℃时,不可能恢复,机体对环境温度处于无反应状态。
不论足月儿或早产儿身体受寒冷刺激,都可产生皮肤血管收缩反应。皮温在35℃以上时,这种收缩作用最强,降到35℃以下时,血管由收缩变为扩张,并伴有液体渗出。寒冷刺激引起的周围血管收缩反应可增加体内深部组织的保暖作用,但新生儿这种保暖作用有限,在寒冷刺激较强或持续时间较长时,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便降低。
新生儿在环境温度降至中性温度以下时,机体产热增加,但不能通过增加肌肉活动(寒战)来增加产热,主要是增加氧耗提高新陈代谢率来代偿性产热,生后头几天内这种代偿性产热并不充分,当寒冷刺激强烈时,虽代谢增加,仍不能维持体温,便形成低体温。
2.储存糖原量少
新生儿肝脏储存的糖原量很少,如果摄食不足,则内生热不足。
3.棕色脂肪不能利用
新生儿产热的主要部位在棕色脂肪,棕色脂肪中脂肪酸的代谢分解,需要有完善的神经系统功能和充分的氧供应。新生儿在缺氧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棕色脂肪不能利用,化学产热过程常不能进行,易出现体温不升。新生儿患败血症、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时,由于进食减少,热量摄入不足;因休克、酸中毒和微循环障碍等影响棕色脂肪分解,使体内产热减少,此时如环境温度偏低,保暖不够,婴儿很易引起低体温。
4.低体温时各系统变化
(1) 血液:由于血管扩张,血浆由周围循环外渗至组织,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增高,低体温时外周血的血小板数明显减少,常低至10万以下。寒冷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前列腺素(PGI2)是一种强有力的血小板凝聚抑制剂,低体温时其生成减少,已形成的前列腺素抑制血小板凝聚的能力也减弱。二磷酸腺苷(ADP)为一重要的生理性血小板凝聚原,在寒冷影响下,分解ADP的酶的活力降低,防止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减弱。新生儿血小板对肾上腺素反应较弱,在低体温时更明显,血浆儿茶酚胺升高至一定程度方能使血小板产生第二凝聚波,大量血小板被耗损。低体温时氧离曲线偏向左侧,氧释放至组织减少,血液pH值下降,是由于组织缺氧,乳酸堆积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和CO2潴留所致。
(2) 消化系统:低体温时胃肠蠕动减弱,胃肠道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不良,由于反应减弱,吞咽动作不协调,喂奶时易发生呕吐误吸,故在体温未恢复至正常以前,最好勿经口喂养。
(3) 心血管:在对寒冷刺激有效反应范围内(约低至33℃),心率增快并增强交感神经反应,低于这个范围心率下降,最初减慢很快,以后逐渐下降。心率变慢是由于心肌受抑制,收缩时间延长,以及正常中枢性冲动信息受抑制所致。心律失常在新生儿不常见。用甲皱微循环显微镜观察(低体温)新生儿甲皱微循环的变化,可见甲皱毛细血管襻变形,血流变慢,血球分节淤滞。从肢体血流图可见肢体血流速度变慢,表明新生儿低体温时确有微循环障碍存在。低体温时血压进行性下降,是因心搏出量减少及周围血管扩张所致。
(4)肾功能:寒冷降低了远端肾小管酶的活性,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尤其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减少,产生“寒冷利尿”。随着体温下降血压也下降,血流变慢,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产生尿少或无尿,严重低体温常有氮质血症。
(5) 呼吸:婴儿受到寒冷刺激时,起初呼吸增快,待体温逐渐下降,由于呼吸中枢受抑制,呼吸逐渐减慢。如呼吸率不随着体温下降而减慢,提示可能合并肺部病变如肺炎、肺出血等。
(6)神经系统:体温低于35℃时反应迟钝,低于33℃时处于半昏迷状态,瞳孔开始扩大,低于30℃时对外反应消失,肢体僵硬,呼吸心跳变慢,低于26℃时接近死亡。
(7)代谢:体温下降时机体代谢率也降低,体温每降低1℃,代谢率减少5%。由于胰岛素和己糖激酶活性受抑制,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过程减少。低体温时给予葡萄糖,机体不能充分利用,在体温低于33℃时更为严重,此时血糖可反而增高,如再补充葡萄糖倾向于保留在细胞外液,并从细胞内引出水分稀释细胞外液,所以在低体温时给予大量葡萄糖是否合理尚有争议。
(8)感染:低体温时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易合并感染,新生儿低体温持续24h后,大多合并感染,死后心血培养常可获阳性结果。
新生儿低体温预防
一、预防
1. 加强新生儿护理,保持适宜的产房和新生儿室内环境温度,不应低于24℃。
2. 新生婴儿应立即擦干羊水,注意保暖和用温热毛毡包裹。
3. 加强母乳喂养,补充热量。
4. 新生儿转运过程中应有合适的保暧措施。
5. 预防早产、感染、窒息等新生儿高危因素。
新生儿低体温鉴别诊断
一、鉴别
1.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生后1~3周出现低体温,代谢率低,可因产热少而发生体温过低。有特殊面容等临床表现特点,甲状腺功能测定异常,吸碘率较正常低10%以上,T4下降,TSH升高,若TSH低,可做TRH负荷试验,如果垂体内分泌素亦缺乏,则TSH不上升,否则上升。用甲状腺素治疗有效。X线检查股骨远端末出现成骨中心。
2.严重感染所致体温过低 体检可发现感染病灶,有相应病灶症状和体征,一般病情重,低体温持续时间长,可发现感染病史。
新生儿低体温饮食保健
新生儿低体温饮食:由于新生儿不能进食辅食,所以饮食无特殊要求,注意及时合理的喂养即可,如果母乳喂养,乳母请注意加强营养,多吃瘦肉、鸡汤、鱼汤以及牛奶等高蛋白的食物,同时多吃点蔬菜、水果类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这样对新生儿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