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鸟热衣原体肺炎,鸟疫衣原体肺炎,鸟疫,鹦鹉热)

  • 挂号科室:口腔科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玩赏鹦鹉者
  • 典型症状:头痛 发烧 寒战 小儿发热 脾肿大
  鹦鹉热衣原体与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相比是一个较早发现的病原体(17世纪末),那时认为鹦鹉是该病原体的宿主而将其引起的疾病称为鹦鹉热(psittacosis,parrotfever)。
典型症状:头痛 发烧 寒战 小儿发热 脾肿大

鹦鹉热潜伏期为1~2周。临床症状可以是轻度的或一过性的流感样症状,也可以是急性发病,伴有高热,剧烈的头痛和肺炎。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类似肺炎衣原体肺炎,开始有发热、寒战、头痛、出汗和许多其他常见的全身和呼吸道症状,如不适、关节痛、肌痛、咯血和咽炎。

肺部很少有阳性体征,偶可闻及细湿音和胸膜摩擦音,双肺广泛受累者可有呼吸困难和发绀。躯干部皮肤可见一过性玫瑰疹(Horder斑)。严重的肺炎可发展为谵妄,低氧血症甚至死亡。鹦鹉热累及心脏时,心电图呈心肌炎改变。另外,鹦鹉热临床表现还可有贫血、反应性肝炎、肝脾肿大、蛋白尿等。鹦鹉热肺部X线主要表现不同程度的肺部浸润,如弥漫性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但无特异性。肺内病变吸收缓慢。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均无特异性,不能与肺炎衣原体肺炎相鉴别。怀疑有鹦鹉热的病人必须有暴露于鹦鹉等鸟类的病史,如有养宠鸟的历史,或有养宠鸟的朋友或邻居,或去过另一个地区养鸟的家庭,以及有鸟类或禽类职业接触史。确诊有赖于实验室诊断。

1.最可靠的方法是进行鹦鹉热衣原体的培养,取鼻咽部或咽后壁拭子、气管和支气管吸出物、肺泡灌洗液等标本培养,分离物可用鹦鹉热衣原体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

2.应用PCR试验对上述标本进行检测对诊断有很大帮助,但需要注意质量控制,防止出现假阳性结果。

3.微量免疫荧光试验(MIF)是目前国际上标准的且是最常用的衣原体血清学诊断方法,但在鹦鹉热衣原体做诊断时应谨慎,除病人具有病鸟接触史以外,血清标本应同时检测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抗体并比较抗体滴度,以滴度最高作为感染的衣原体种,从而确定是否是鹦鹉热衣原体,因为三个衣原体种之间可能存在血清学交叉反应,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类似于肺炎衣原体肺炎,但前者的发病率远远低于后者。血清学诊断标准为:MIF试验IgG≥1∶512和(或)IgM≥1∶32,在排除类风湿因子(RF)所致的假阳性后可诊断为近期感染,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也诊断为近期感染。

(一)发病原因

病源为鹦鹉热衣原体,鹦鹉为主要传染源。本病可通过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或通过排泄物污染尘埃而间接传染。

(二)发病机制

受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鸟类通常累及肠道,病原体经粪便排出体外。鹦鹉热衣原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鸟粪中可存活数月。鸟-人的感染方式是气溶胶呼吸道吸入。有报道鹦鹉热衣原体存在人-人传播途径,但罕见。鹦鹉热衣原体经呼吸道吸入体内后首先进入肝和脾的网状内皮细胞增殖,再经血液进入肺和其他器官,所以人类的鹦鹉热既可以是呼吸道感染,也可能是以呼吸系统为主的全身性感染。

1.鹦鹉热患者应予隔离,痰液应予消毒。

2.避免接触感染的鹦鹉等鸟类或禽类可预防感染,禽类加工业的工人尤其应注意避免职业接触。

3.加强国际进口检疫和玩赏鸟类的管理,如发现有病动物可屠杀处理或隔离治疗,如在饲料中加金霉素,或用四环素或金霉素浸泡种籽等,均有治疗作用。

急性期应与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Q热及病毒性感染等发热疾病相鉴别。一旦肺部出现病变及呼吸道症状时,应与细菌性肺炎鉴别。细菌性肺炎主要有感染性和理化性如放射线、毒气、药物以及变态反应性如过敏性肺炎等,临床所见绝大多数为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肺炎,其中以细菌最为常见。

若病情较轻而又咳嗽不止时应与衣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的病原为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是新发现的一种衣原体,主要引起呼吸道和肺部感染,声音嘶哑、干咳、有时发热、咽痛等咽炎)鉴别。剧烈头痛应与脑膜炎(此病通常伴有细菌或病毒感染身体任何一部分的并发症,比如耳部、窦或上呼吸道感染。)鉴别。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