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杆菌肺炎
- 挂号科室:口腔科
- 发病部位:肺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长期住院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患者
- 典型症状:咳嗽 寒战 高热 脓痰 咳出黄色痰液
不动杆菌肺炎症状诊断
1.症状
起病急骤,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40℃,热型不规则。咳嗽剧烈、痰黏稠、黄脓状,在肺部形成脓肿时可见大量黏稠脓痰,每天达数百毫升,少数病人痰中带血,呼吸困难明显。消化道症状常见为恶心、畏食、呕吐、腹泻。本病可多处感染。最多是泌尿道感染,出现尿痛、尿急等症状。
2.体征
继发性不动杆菌肺部感染者,多原有基础疾病或呼吸道感染。起病缓慢,在抗生素治疗下仍不见好转,临床感染症状加重,在临床上易疏忽。体征:全身衰竭明显,发绀、气促。有慢性肺脓肿或支气管扩张。感染时可有杵状指、贫血面容,胸部体检:呼吸音减低(患侧)及湿性音,哮鸣音(两下肺多见),有脓胸时表现为胸腔积液体征,伴有败血症感染者可有脾大。
3.病原学检查
痰培养检测到不动杆菌。
主要靠细菌培养,但应注意要确定为不动杆菌,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体征;②连续2次以上痰培养有不动杆菌生长;③不动杆菌为纯培养或优势菌。
临床出现下列情况时应怀疑不动杆菌感染:①机体抵抗力下降的住院患者(ICU),监护病房患者,有人工气道及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中发生的感染或双重感染时;②临床表现似为革兰阴性菌感染,但氨苄西林及头孢类抗生素等疗效不好时;③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呼吸道感染仍不能控制者。对可疑患者要反复留取分泌物或痰进行培养。
不动杆菌肺炎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不动杆菌广泛分布于水、土壤、人体皮肤、口腔黏膜、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中。尤其在医院环境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手接触很可能是导致流行的重要传播途径。不动杆菌呼吸道感染来自外源性,亦可为内源性。目前认为主要的还是呼吸道人工管道、雾化器面罩、湿化瓶、呼吸机管道等带入的不动杆菌造成呼吸道感染。
(二)发病机制
不动杆菌是一属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球杆菌或短杆菌。1954年归于一个病属即不动杆菌属。不动杆菌是条件致病菌,被感染者多为住院或机体抵抗力明显降低者如恶性肿瘤接受化疗、放疗时,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人及婴幼儿,细菌在肺泡内、细支气管内繁殖侵袭引起下呼吸道黏膜及肺泡充血、肿胀、炎性渗出、白细胞浸润聚集、化脓性坏死形成空洞及纤维增生。
不动杆菌肺炎预防
不动杆菌的暴发流行主要发生在院内,主要预防措施是:
1.积极治疗原发病
尽早消除并发不动杆菌感染的诱发因素,及时停用激素。对使用损伤机体免疫力治疗的患者,如放疗和化疗病人应积极给予支持治疗和加强营养,血象明显下降的患者更应引起注意。对于慢性肺病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也应加强营养,增强其抵抗能力。
2.限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和长期应用
尤其应限制对正常菌丛影响明显,易引起菌群失调的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以免造成机会致病菌,如不动杆菌的感染以及耐药菌株的产生。在一般感染中除非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有明确指征,应选用妥布霉素、头孢呋辛、甲硝唑等对正常菌群干扰不明显的抗生素。
3.ICU、RICU病房要严格消毒各种呼吸治疗器械
特别是气管插管和套管、吸痰管、雾化吸入器、呼吸机管道,以免把不动杆菌直接带入呼吸道引起感染。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必须彻底洗手消毒。
4.呼吸病室、婴幼儿病室要注意空气的消毒
整理床铺时尽可能不要扬起灰尘,床单、被褥要及时更换,特别是有分泌物污染的用品要及时清洗消毒、更换。
5.严格医务人员乃至陪员手的卫生
每接触一次病人都要洗手,随之用氯己定或苯扎溴铵等消毒液消毒。
6.对有不动杆菌感染或
原有感染患者的遗物用品应彻底清洗消毒,特别是患者用过的气管套管和其他呼吸管道要认真洗消,可能时用高压蒸汽消毒。
7.医院应该建立常规的不动杆菌检测方法
以便及时发现不动杆菌的感染。对已确定诊断者应予以隔离治疗,以免感染的院内传播与扩散。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其中包括确定传染源,传染区,菌株、菌型的鉴定和耐药菌株的检测,以便为预防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不动杆菌肺炎鉴别
不动杆菌肺炎与其他革兰阴性菌肺炎鉴别十分困难,除非临床表现有典型的铜绿假单胞菌或大肠杆菌感染的特征性痰液。如细菌培养中同时有其他革兰阴性菌生长,可能为混合感染。此时应根据细菌数量来判断是否并有不动杆菌感染。
不动杆菌肺炎饮食保健
不宜进食牛奶、乳制品、豆制品、海带、葵花子等食物,因这些食物易与药物形成难溶性络合物,降低药效。而食用鱼、肉、蛋、鸡及酸菜、山楂、橄榄、酸梅等偏酸性食物时,则可以使药物溶解完全,易于吸收,增强抗菌能力。
肺炎患者宜多吃(喝)
1、流质,尤其是果汁
2、新鲜水果和蔬菜
3、多油鱼、蛋和其他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