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耳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寒战 精神萎靡 怕冷 低烧 水肿
  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thrombophlebitis of sigmoid sinus)是伴有血栓形成的乙状窦静脉炎,右侧较多见,为常见的耳源性颅内并发症。
典型症状:寒战 精神萎靡 怕冷 低烧 水肿

一、症状诊断

1、全身症状:典型者先有畏寒、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C以上,数小时后大量出汗,体温骤降至正常。体温下降后症状缓解。上述症状每日发作1-2次,须与疟疾、伤寒等病鉴别。由于大量抗生素的应用,此种体温变化可变得不典型,表现为低热。病期较长可出现严重贫血、精神萎靡。

2、局部症状及体征:感染波及乳突导血管、颈内静脉及其周围淋巴结时,出现患侧耳后,枕后及颈部疼痛,乳突后方可有轻度水肿,同侧颈部可触及索状肿块,压痛明显。

一、病因

1、本症多由于中耳乳突化脓性病变直接侵蚀乙状窦骨板,先形成静脉周围炎,使内膜粗糙,血流变慢,纤维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上形成窦壁血栓。血栓逐渐增大,形成栓塞,向上可扩展至岩上窦、岩下窦、海绵窦等,向下可延伸至颈静脉球、颈内静脉。血栓感染,中央坏死液化,感染的栓子脱落进入血循环,可引起脓毒败血症及远隔脏器的化脓性疾病,如常见的肺脓肿。感染被控制后,小的血栓可自愈,大的血栓发生机化,以后因血管新生,窦腔可重新贯通。

该病是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症,因此防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此病预后在应用抗生素之前较劣,死亡率约20-30%,近年来广谱有效抗生素的应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本病者已渐减少,其死亡率亦明显减少。

一、鉴别

本病在急性发作后,可出现周期性发作的畏寒、寒战、高热等典型症状,需与疟疾和伤寒进行鉴别:

1、疟疾如果发作不典型时,也可以在畏寒、寒战后发生高热,特别是间日疟,其发作也有周期性,故临床上如果怀疑这两个病的时候,可通过血液涂片查疟原虫,如果结果为阳性,则得以鉴别。若为阴性,而其它症状表现又不支持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情况下,可进行骨髓涂片。

2、伤寒:伤寒的患者也可有类似的临床表现,此时可进行肥达实验,阳性者为伤寒。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

败血症,硬脑膜下脓肿,脑膜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