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肝包虫病(肝棘球蚴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粪口传播
  • 多发人群:畜牧地区人群以及不注意卫生者常见
  • 典型症状:消瘦 脾肿大 上腹不适 食欲不振 紫绀
  肝棘球蚴病又名肝包虫病,是畜牧地区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是犬绦虫(棘球绦虫)的囊状幼虫(棘球蚴)寄生在肝脏所致的寄生虫病。本病系由细粒棘球蚴(E.granulosus)、多房性棘球蚴(E.multilocularis)或泡状棘球蚴(E.alveolaris)所引起。肝棘球蚴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卵感染所致的单房性棘球蚴病(即包虫囊肿);另一种是由多房性或泡状棘球绦虫感染所引起的泡状棘球蚴病或称滤泡型肝棘球蚴病。临床上多见单房性棘球蚴病。多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四川西部等畜牧地区。
典型症状:消瘦 脾肿大 上腹不适 食欲不振 紫绀

肝包虫病症状

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渐进性发展。就诊年龄以20~40岁为最多。初期症状不明显,可于偶然中发现上腹包块开始引起注意。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位于肝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压迫肺而影响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肿可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产生腹水。

更常见的情况是病人因各种并发症而就诊。如因过敏反应而有皮肤搔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紫绀、呕吐、腹痛。囊肿的继发性感染是很常见的症状。

肝包虫病疾病病因

细粒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主要是犬,而中间宿主则可能为羊,猪,马,牛及人等,以羊多见,人类作为包虫的中间宿主,表现为各种内脏主要是肝的囊肿病变。

细粒棘球绦虫成虫长仅几厘米,具有一头,一颈,一个未成熟的体节,一个已成熟的体节和一个妊娠体节,这种成虫寄生在犬的小肠内,或吸着在绒毛上,或存在于腺凹内,当其妊娠体节崩溃以后,就将虫卵散布在肠腔中,随着犬粪排出,并常黏附在犬毛上,当人与犬接触时,就有机会将虫卵误吞入胃,并在十二指肠内孵化成为六钩蚴,随即侵入小肠壁而进至门静脉系统,已经进入门静脉血流的蚴约有70%在肝脏中被滤出,并在肝脏内逐渐形成有特殊结构的囊肿,其余的幼虫则可透过肝脏,并经由右心散布在肺(15%),肌肉,肾,脾,骨骼,眼眶,脑等组织中,形成相似的病变。

发病机制

细粒棘球蚴在肝内先发育成小空泡,即初期的包虫囊肿,以后逐渐长大,形成具有角质层和生发层的内囊(即包虫本体),角质层系内囊外层,为白色,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半透明膜,状如粉皮,内层为生发层,由生发层细胞增生内突而形成生发囊,后者脱落于囊液之中形成子囊,子囊又可产生孙囊……,子囊内含有许多头节,破裂后头节进入囊液形成“囊沙”,囊沙是包虫的种子,一旦漏入腹腔即可种植而生成新的继发性包虫,在包虫周围,由宿主脏器组织增生形成一层纤维包膜,是为外囊,久病患者外囊可以钙化,使之在X线照片上呈一特征性表现,包虫囊内充满液体,清澈透明,pH 7.8,比重1.008~1.015,含微量蛋白和无机盐类,包虫囊肿生长缓慢,但继续增大可压迫周围肝组织造成肝细胞萎缩,也可压迫胆管而造成阻塞性黄疸,囊肿向外生长则可压迫邻近组织器官而产生相应症状,如囊肿因外力作用或者自发破裂可产生过敏性休克及腹腔或胸腔种植,囊肿还可破入胆道或胃肠道而并发内瘘与感染。

泡状棘球蚴主要寄生于肝,其特点为:

①病灶由大量微小囊泡构成,

囊泡系生发层不断向外增殖所形成,但无完整角质层,故不形成内囊,

②似癌样浸润扩散,

直接破坏肝组织,形成巨块型泡球蚴,其中心常发生坏死,液化而形成空腔或钙化,周围组织因受压而萎缩,血管因受压而闭塞,使病灶表面呈灰白色坚硬,切开很少出血,胆管受压而闭塞则出现黄疸,泡球蚴如侵入肝门静脉分支可经血行在肝内播散形成多发结节,出现肉芽肿炎症反应,可诱发肝硬化,胆管细胞型肝癌,泡球蚴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和混合型,以巨块型多见,此外,泡球蚴还可经肝静脉和淋巴转移至肺,脑,肝门淋巴结等。

肝包虫病预防

(1)在畜牧地区应广泛开展有关肝棘球蚴病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2)注意个人卫生,养成与家畜接触后和饭前洗手的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食未经洗净煮熟的食物,不喝生水;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儿童勿玩耍狗;

(3)组织牧区人群普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4)保护水源,搞好环境卫生;

(5)病死家畜尸体应深埋或焚毁,切勿随地弃置,以免狗食后感染,不可用生的家畜内脏,特别是受感染家畜的内脏喂狗,并加强对家畜的管理和检疫、免疫工作,防止犬粪污染草场,饲料,水源,饮水、食物等;

(6)预防羊群染病,加强宰杀管理,病死的羊尸应深埋或焚毁。

肝包虫病鉴别

   1、在询问病史时应了解患者居住地区

是否有与狗、羊等接触史等。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渐进性发展。就诊年龄以20~40岁为最多。初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可于偶然中发现上腹包块开始引起注意。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位于肝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压迫肺而影响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肿可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产生腹水。

2.与肝囊肿相鉴别

肝囊肿为一种先天性疾病,一般无牧区生活史,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囊肿壁一般较薄,在B超、CT或MRI上显示不清,囊内无子囊。部分肝囊肿内部有分隔,呈多房性,应与子囊鉴别。

3.与肝脓肿相鉴别

肝包虫囊肿继发细菌性感染与肝脓肿两者均可有肝区疼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有时也难以区别,应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鉴别诊断。肝包虫囊肿因有厚韧的外囊,继发感染后的全身中毒症状一般较细菌性肝脓肿为轻。

4.与原发性肝癌相鉴别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浸润性生长及发生转移的方式均酷似原发性肝癌,影像学上表现为肝内境界不清的实性肿块,亦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除流行病学史外,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多无肝炎病史,AFP阴性而Casoni试验可呈阳性,影像学检查可见肿块内钙化灶,CT增强扫描可显示肿块周边囊泡征象可做为鉴别的依据。

5.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相鉴别

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大多全身情况良好,肿瘤在增强CT扫描上可为造影剂所充填,在MRI T2加权图像呈均匀一致的高信号,核素肝血池扫描可见病灶呈过度充填,一般不难区别。

6.其他容易误诊疾病

肝包虫囊肿有时需与胆总管囊肿、Caroli病、胆囊积液、右肾巨大囊肿、胰腺囊肿、肠系膜囊肿等鉴别。当肝包虫囊肿出现并发症时,原有的临床表现常被并发症所掩盖,容易被误诊,应详细诊断。

肝包虫病饮食保健

1、适宜的食物:

红色蔬菜,重点推荐胡萝卜,西红柿,红枣,火龙果等红颜色的蔬菜水果。

2、不适宜食物:

罐头食品、油炸及油煎食物和方便面、香肠,味精,各种甜食,葵花籽,松花蛋,各种腌制食品。

3、食疗:

吉林参4克、西洋参3克炖瘦肉。

冬菇4—5个炖瘦肉或鸡胸肉(饮汤)。

北芪15克、党参21克、淮山30克、莲子15克煲瘦肉。

土茯苓30克、生苡仁30克、元肉3枚煲草鱼或水鱼。

党参17克、芡实21克、杞子lO克、苡仁15克煲瘦肉或鸡肉。

田七3克、人参(或红参)3克炖瘦肉或鸡肉。

荨麻疹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