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型-高脂血症综合征(家族性高脂蛋白血型Ⅰ型,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原发性家族性高脂血症)
- 挂号科室:中医针灸科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腹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肚子疼 发烧 厌食 压痛 结节
急性腹型-高脂血综合征(Acute Abdomen-Hyperlipemia Syndrome)又称家族性高脂蛋白血型Ⅰ型、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原发性家族性高脂血症、肝脾肿大性脂质沉积症、高胆固醇血症黄脂瘤病、特发性脂质沉积症、高胆固醇血症黄脂瘤病、特发性脂质沉积症及急腹症-高脂血症综合征。1932年,由Burger和Grutz二人首先报道,故又称Burger-Grutz综合征。为家族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典型症状:肚子疼 发烧 厌食 压痛 结节
一、症状
常于幼年期开始发病。两性均可罹患。摄入脂肪时即可诱发,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厌食、腹痛,多无恶心、呕吐。腹痛发作可伴有发热、上腹压痛、胰腺炎及腹膜刺激征,有肝脾肿大,脾区多无压痛。约30%的患者于身体各部(包括粘膜)可见黄色瘤,即在红斑的基础上有黄色结节。发作后黄色瘤在数周内褪色,甚至完全消失。
二、诊断
可根据临床表现于摄入脂肪后诱发上腹痛、胰腺炎等症状及皮肤黄色瘤等体征,结合伴有高血脂进行可诊断。
病理上可见皮肤黄色瘤,富含网状细胞的组织中(如骨髓、肝、脾)可见泡沫细胞,胰腺有炎症性病理改变。
本病的预后同其他类型高脂血症比较,似乎不易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在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
与饮食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肾病,胆道阻塞,胆汁性肝硬化等继发性高血脂相区别。
1、调节食量:进食多热量也多,容易促进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生成,所以肥胖者宜减食。白糖可使中性脂肪升高,只能做调味用,不可多食。
2、使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平衡:饱和脂肪酸(除鱼以外的动物脂肪)与多价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鱼油)之比应为l:l-2。脂肪总量每天以50-60克为宜。
胰腺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