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乳糜腹(乳糜性水腹)

  • 挂号科室:外一科(普外、胸外、肛肠、烧伤)门诊
  • 发病部位:淋巴,腹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肚子疼 腹壁静脉怒张 移动性浊音 腹水 低蛋白血症
  乳糜腹(chyloperitoneum)是腹腔内淋巴系统中的乳糜液异常漏出导致的腹腔内乳糜液积聚。此病少见,发病原因复杂,可是先天性发育障碍所为,亦可由创伤所致。本病对患者的营养发育影响较大,及时诊治预后较好。
典型症状:肚子疼 腹壁静脉怒张 移动性浊音 腹水 低蛋白血症

乳糜腹症状诊断

    一、症状

本病可表现为急性腹膜炎型和慢性腹膜炎型。

1.急性腹膜炎型 少见,多于大量进食,特别是脂肪餐后4~6h发病,为乳糜液突然急速进入腹腔导致的急性化学性腹膜炎。表现为急性腹痛,最初腹痛范围广泛,位置不定,有时为绞痛,并逐渐加剧。伴有恶心、呕吐,腹部膨胀,全腹压痛或局限性压痛,常表现为右下腹或左下腹局限性压痛和肌紧张。早期肠鸣音亢进,晚期肠鸣音减弱。常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或溃疡病穿孔。

2.慢性腹膜炎型 乳糜液缓慢漏入腹腔,对腹膜刺激较轻,炎症反应也较轻,无明显腹膜刺激症状。表现为腹部逐渐膨隆,体重下降或不增,乳糜性腹泻,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影响呼吸、循环功能。腹部检查可见腹胀、腹壁静脉怒张,腹部叩诊有移动性浊音,液体震颤感阳性。有的可见阴囊积液,或阴囊及下肢水肿。

二、诊断

腹腔穿刺抽出乳糜样腹水是最简单可靠的诊断方法。根据腹水性质、白细胞计数、细菌学检查等的特点。

乳糜腹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乳糜腹的病因复杂,有先天性乳糜腹和后天性乳糜腹两类。

先天性乳糜腹是腹腔淋巴管先天性异常所致,即胸导管、肠系膜淋巴总干或乳糜池等处发育不全、缺如、狭窄等致使肠淋巴管内压增高,扩张及破裂,或有先天性裂隙。

后天性乳糜腹可因外伤或手术损伤了淋巴干管导致乳糜腹的发生;腹腔内的感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或结核性腹膜炎后可继发乳糜腹;肿瘤或纤维束带压迫可使淋巴管阻塞,远侧淋巴管淤滞、扩张、破裂,形成乳糜腹。

在文献报道中乳糜腹致病原因的比例有差异。有人统计56例患儿的病因:先天性占39%;其次为特发性(31%),继发于腹内感染者15%,外伤性者12%,肿瘤(3%)。作者经历的手术治疗患者19例,外伤者2例(10.5%),腹内感染者2例(10.5%),7例于术中找到漏乳糜的裂口,均为1岁内婴儿,提示为先天性者,占36.8%,其余约一半的病例原因不明。

二、发病机制

食物中的脂肪经过消化作用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单酯,它们由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后,被机体合成甘油三酯,然后以乳糜微粒形式进入淋巴管,构成乳糜液的主要成分。乳糜液通过肠系膜淋巴管流入乳糜池,再汇入胸导管,然后进入颈部无名静脉。故小肠淋巴管、乳糜池及胸导管中的淋巴液呈白色乳状液、无臭,呈碱性反应,比重为1.010~1.021,静置后可分3层,上层乳状,中层水样,下层为白色沉淀。白细胞计数约为5×109/L,以淋巴细胞为主,培养无细菌生长。

乳糜液漏出进入腹腔刺激腹膜炎发生无菌性化学性炎症改变,腹膜及肠系膜充血、水肿、肥厚,肠壁浆膜下布满白色细小弯曲的乳糜管条纹,肠管苍白。组织学检查:腹膜增厚,纤维组织增生,被覆一层炎性渗出物,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并散在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成,呈慢性增生性腹膜炎改变。

乳糜腹预防

    乳糜腹的病因复杂,有先天性乳糜腹和后天性乳糜腹两类。

预防方面,及早预防和治疗原发病,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乳糜腹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腹腔穿刺是发现和确诊乳糜腹的简单方法。淋巴管造影可以发现髂区和脊柱旁的淋巴管道有受压、梗阻、扩张或变异现象。 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水的症状,其次为原发病的症状。病程大多缓慢,偶有以急腹症开始。下肢由于乳糜液返流可出现淋巴性水肿。也可以同时存在乳糜胸和乳糜尿。

乳糜腹饮食保健

饮食疗法:先供给低脂肪、中链脂肪酸、高蛋白、多维生素饮食,尽量减少长链脂肪酸的摄入。因脂肪饮食可促进乳糜液的漏出率,不利于漏口的愈合。中链脂肪酸由小肠黏膜吸收后,可以不经过肠淋巴系统输送,而直接进入门静脉。故中链脂肪酸不但可以补充营养,而且可以减少乳糜液的漏出。

儿童腹痛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