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肝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欲人群
- 典型症状:肚子疼 全身衰竭 食欲减退 恶心 肝脾肿大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血管肿瘤,Weiss和Ensinger首次描述的是浅表或深部软组织内皮细胞肿瘤。肺部类似肿瘤原称为血管内皮细胞支气管肺泡瘤。最早在肝脏认为是转移性肿瘤,直至后来Ishak才发现为肝脏原发性的肿瘤。肿瘤生长缓慢,预后不一。生物学上为临界肿瘤,介于良性血管瘤和恶性血管肉瘤之间。无毒性物质接触及肝炎病毒感染史。不伴肝硬化,初诊时多有转移。
典型症状:肚子疼 全身衰竭 食欲减退 恶心 肝脾肿大
一、症状
胃食欲不振、厌食、恶心、发作性呕吐、上腹痛、体重减轻。体征见肝脾肿大,20%的病人可有黄疸,晚期病人全身衰竭,偶有病人出现类似Budd-chiari综合征的症状。
二、诊断
目前只有依靠肝脏病理切片才能明确诊断。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
二、发病机制
肝内多个病灶,病灶直径大小从数毫米至数厘米。肿瘤组织质韧,棕黄带白色。切面呈沙砾样结构,无肝硬化。
组织学检查肿瘤结节边界不清,常累及邻近多个肝腺泡,如肝终末端小静脉和汇管区,但这些结构仍保持清楚。瘤细胞常沿着血窦、终端小静脉和门静脉分支增殖,或侵犯Glisson鞘膜。瘤细胞在腺泡内增殖致使肝板逐渐萎缩,最后消失;肿瘤亦可在静脉内形成栓子、息肉或簇状突起。瘤细胞形态不规则,带有多个犬齿交错状突起,呈树突状细胞,或为圆形,含胞质丰富之上皮细胞样细胞。其中可见核异异型和分裂像。瘤细胞具有许多上皮细胞的特征,均有基底膜,饮液小泡和Weibel-Palade小体。与正常上皮细胞不同处为瘤细胞含有大量的胞质微丝,肿瘤细胞内还有大量的致密体。
一、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目前只有依靠肝脏病理切片才能明确诊断。
一、适宜食物
饮食宜清淡,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肉瘤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