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发脑梗死性痴呆(单发性脑梗死痴呆)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中老年多发)
- 典型症状:伸舌样痴呆 感觉过度 定位体征 偏瘫 表情淡漠
单发脑梗死性痴呆症状诊断
一、症状
1.患者曾发生大面积脑梗死或某些重要脑功能部位的单发脑梗死性脑血管病事件,病变位于丘脑、角回、额叶底部及边缘系统等,临床出现脑梗死的局灶性定位体征,如偏瘫、锥体束征、偏身感觉障碍、感觉过度、失读、失写、失认和失算等症状、体征的不同组合。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甚至脑疝形成;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导致严重的意识障碍和四肢瘫;角回梗死出现流利性失语、失读(可伴失写)、记忆障碍和运动障碍等;大脑后动脉丘脑穿通动脉闭塞较常见,引起上中脑、丘脑旁中央部分(内侧核群及大部分背内侧核)损害,出现严重的记忆丧失和痴呆,可见眼球垂直注视困难及其他中脑和脑桥症状,运动症状一般不明显、不持久。
2.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和计算力减退,表情淡漠,寡言少语,不能继续以往熟悉的工作和正常交往,不认家门、穿错衣裤和尿便失禁等,最终生活不能自理。丘脑性痴呆以精神症状为主,如出现遗忘症、情绪异常和嗜睡等。
二、诊断
1.大面积脑梗死或某些重要脑功能部位单发性梗死后出现痴呆。
2.临床表现相应的脑部局灶性定位症状、体征;如可出现偏瘫、锥体束征、偏身感觉障碍、感觉过度、失读、失写、失认和失算等症状、体征的不同组合。
3.影像学发现大面积脑梗死或丘脑、角回、边缘叶等梗死证据。
单发脑梗死性痴呆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与多发脑梗死性痴呆(MID)一样,脑卒中是单发脑梗死性痴呆最常见的病因。
二、发病机制
重要功能部位的脑梗死引起痴呆,梗死体积可能只有数毫升,多在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包括丘脑和海马等。一般认为,优势半球丘脑、角回、额叶深部梗死易引起痴呆,脑梗死痴呆也与脑萎缩的程度、脑室周围白质病变的体积有关。
血管病变并非痴呆的惟一病因,研究发现许多病人同时存在神经变性相关的痴呆病变,只是临床表现不明显,处于亚临床阶段,一旦发生脑血管病事件,可较迅速出现痴呆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病理呈混合性痴呆表现。
单发脑梗死性痴呆预防
早发现并避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并积极治疗,高度颈动脉狭窄者可手术治疗。有助于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2.戒烟、控制饮酒及合理饮食。
3.有明确遗传背景者应进行基因诊断和治疗。
单发脑梗死性痴呆鉴别诊断
一、鉴别
1.Binswanger病 或称皮质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ther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是大脑前部皮质下白质缺血损害导致慢性进展性认知能力低下、步态不稳和尿便失禁等,颇似正常颅压性脑积水的临床表现,无皮质损害导致的失用症或失认症。
2.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 是罕见的多系统疾病,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障碍有关。病变为双侧半球脑白质不对称多发性脱髓鞘病灶,镜下脑组织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胶质增生,可有包涵体。影像学改变与MID相似,但皮质不受累,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通常可以鉴别。
3.AD伴脑卒中 AD的认知障碍呈缓慢进展,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卒中危险因素,影像学显示脑梗死和脑萎缩,皮质萎缩明显。
4.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 多见于35~45岁,常有家族史,表现为反复发生的TIA、皮质下缺血性梗死及腔隙性梗死,可有偏头痛、痴呆、假性延髓麻痹、抑郁和尿便失禁等,无高血压病史。MRI可见皮质下或脑桥梗死灶,脑或皮肤活检可见特征性血管壁变厚、血管平滑肌中层细胞嗜锇颗粒沉积。
单发脑梗死性痴呆饮食保健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