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石病(胰腺结石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胰腺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慢性胰腺炎患者
- 典型症状:肚子疼 囊性肿块 持续性疼痛 胰石阻塞 腹部不适
一、症状
1.腹痛 最常见,约占62%。疼痛位于中上腹或左上腹,多为反复发作的持续性疼痛,少数为钝痛,可放射至背、肩、左肋缘,与进食有一定关系。其严重程度、发作间隔和持续时间差异较大,有些病人疼痛剧烈,发作频繁,影响工作和生活,有些病人仅偶有上腹部不适感。疼痛是由于结石阻塞胰管使胰液不能排出,胰管压力增高,或为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所致。在并发慢性胰腺炎时,炎症刺激神经末梢也是疼痛原因之一。
2.脂肪泻和营养不良 由于胰石阻塞胰管,加上胰腺组织破坏,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轻者可表现为大便次数、大便量增多,重者可见大便表面有油状物。长期的脂肪泻可使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和消瘦。外分泌功能障碍的程度与病因、结石位置和结石分布范围有关,酗酒和结石分布于胰头体部或全胰者损害发生率较高、程度较重,结石分布于胰尾部者损害较少、较轻。
3.黄疸 胰结石阻塞于壶腹部,或胰头慢性炎性肿块压迫胆总管下端,或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均可引起黄疸。
4.糖尿病 显性糖尿病占32%,糖耐量异常占68%。是由于胰岛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所致,也有人认为是胰岛素、胰高糖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均减少所致。此种糖尿病较难用药物控制。
5.腹部体征 不明显,偶有中上腹或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在并发假性囊肿形成时,可扪及腹部囊性肿块。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辅以影像检查,一般均可作出明确的诊断。尤其是影像检查对胰石病的诊断率非常高。目前以B超和腹平片为首选方法,需要时选用CT、MRI和ERCP检查。
一、发病原因
胰石病的病因主要有:
1.酗酒 为最主要的发病因素,占75%。
2.复发性胰腺炎。
3.营养不良。
4.其他原因 如胆道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遗传因素和胰腺寄生虫病。
5.原因不明。
二、发病机制
酒精可刺激胰液和胰酶的分泌增加,其中胰酶分泌大于水分分泌,高浓度的胰酶能破坏胰管上皮细胞,引起胰液内蛋白质和钙浓度的增加,其中乳铁蛋白和胰石蛋白(PSP)在结石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与白蛋白结合,形成巨大的蛋白聚合物而沉淀。随着病程的进展,碳酸钙加入其中,引起典型的钙化,逐渐形成结石。总之,胰液淤滞和其成分的变化是胰石形成的重要原因。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酗酒)积极有效地治疗原发病(胆道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寄生虫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胰石病尚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胆石症、泌尿系结石、腹膜后和肠系膜淋巴结钙化,结核性腹膜炎后的钙沉着,消化道内特别是憩室内的钡剂滞留。在腹痛发作时,需与腹腔脏器穿孔、肠系膜动脉栓塞、肠梗阻和冠状动脉栓塞相鉴别。
饮食宜清淡,忌油腻忌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