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恶性心包积液(老年恶性心包积液)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心脏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老年人
- 典型症状:心包填塞 心包积液体征
老年人恶性心包积液症状
恶性心包积液中约15%的病人发展成心包填塞症,约70%可在生前不增加心脏方面的症状。心包积液的症状主要由心排出量下降和静脉系统充血所致;症状的轻重又与起病的急缓有密切关系,急性者心包积液量较少(<250ml)时,即可出现较重的症状;而慢性者即使心包积液量较大(>1000ml)其症状仍可较轻。常见的临床表现。
根据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恶性心包积液首先应为恶性肿瘤病人伴有心包积液,并在积液中找到肿瘤细胞。血性心包积液常易于找到肿瘤细胞,但应重视假阴性的存在,有时有些病例较难获得细胞学诊断,尤其是淋巴瘤和白血病病人。另有些曾接受纵隔放疗的淋巴瘤病人可呈现晚期渗漏性缩窄性心包炎。据Applefeld等(1981)报道,霍奇金淋巴瘤经上部斗篷式放疗后31%的病人出现与放疗有关的心包积液;再如肺癌经纵隔放射治疗的病人,出现血性但细胞学检查阴性的心包积液,为转移灶还是放疗引起的鉴别常较困难,须认真鉴别和治疗后追踪观察。放射性心包炎常发生在心脏承受放疗总量35~40Gy后。急性放射性心包炎常为自限性,并能好转而不留缩窄;慢性放射性心包炎可导致心包缩窄或心包填塞症。
老年人恶性心包积液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国外报道常见原因为急性心包炎(病毒、非特异性)、新生物(支气管、乳腺或淋巴瘤转移)放射治疗及胸部创伤后。在我国结核性心包炎曾是心包积液的最多见原因,近年来较前少见与生活水平提高,抗结核药物的广泛应用,及普及卡介苗预防接种使结核感染发病率相对下降有关。肿瘤性心包炎多为心包转移,原发灶以支气管肺癌,纵隔肿瘤多见。结缔组织病所致的心包炎中,多数由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引起。化脓性心包炎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状球菌感染。新近报道艾滋病成为心包积液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发病机制
正常心包腔内液体量约30ml,作为润滑剂以减少摩擦。恶性肿瘤病人如心包内液体超过50ml即考虑恶性心包积液。通常可分为2型:①周围型:是由于恶性肿瘤直接扩展或经淋巴或(和)血行转移,形成肿瘤小结节可浸润侵犯心包或(和)心肌,引起其淋巴和静脉通道受阻所致心包内液体滞留;②中心型:是由于纵隔淋巴结转移妨碍心肌和心包的引流淋巴通过心脏淋巴结和(或)其静脉血液回流而产生心包积液。如心包为肿瘤浸润增厚的纤维化,可形成缩窄性心包炎,导致无心包积液的心包填塞症。
老年人恶性心包积液鉴别
恶性心包积液应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心包积液相鉴别。
老年人恶性心包积液饮食
老年人恶性心包积液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不要吃含嘌呤的食物,比如蘑菇,豆腐,芹菜,海鲜,菌类等。不吃过咸的食物,忌烟酒。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