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老年人群
  • 典型症状:头痛 抽搐 四肢瘫痪 头颅增大 意识模糊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外伤后3周以后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多数头部外伤轻微,部分外伤史缺乏,起病缓慢,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早期临床表现症状轻微,血肿达到一定量后症状迅速加重,临床上在经影像检查确诊之前,易误诊为颅内肿瘤、缺血或出血性急性脑血管病。从受伤到发病的时间,一般在1个月,文献中报道有长达34年之久者。
典型症状:头痛 抽搐 四肢瘫痪 头颅增大 意识模糊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症状诊断

一、症状

1.慢性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如头痛、恶心呕吐、复视等,查体眼底视盘水肿,偶有癫痫或卒中样发作。

2.智力障碍及精神症状 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易疲劳,烦躁不安,精神失常等。

3.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 偏瘫、失语、同向偏盲,偏侧肢体麻木,局灶性癫痫等。

4.幼儿常有嗜睡、头颅增大,囟门突出、抽搐、视网膜出血等。

5.病情发展到晚期出现嗜睡或昏迷,四肢瘫痪,去皮质强直发作,癫痫大发作,查体一侧或双侧Babinski征阳性。

国外有人将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分为四级:Ⅰ级:意识清楚,轻微头疼,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或无;Ⅱ级:定向力差或意识模糊,有轻偏瘫等神经功能缺失;Ⅲ级:木僵,对痛刺激适当反应,有偏瘫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Ⅳ级:昏迷,对痛刺激无反应,去皮质强直或去皮质状态。

二、诊断

由于这类病人的头部损伤往往轻微,出血缓慢,加以老年人颅腔容积的代偿间隙较大,故常有短至数周、长至数月的中间缓解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之后,当血肿增大引起脑压迫及颅内压升高症状时,病人早已忘记头伤的历史或因已有精神症状,痴呆或理解能力下降,不能提供可靠的病史,所以容易误诊。因此,在临床上怀疑此症时,应尽早施行辅助检查,明确诊断。采用CT扫描,不但能提供准确诊断,而且能从血肿的形态上估计其形成时间,而且能从密度上推测血肿的期龄。一般从新月形血肿演变到双凸形血肿,约需3~8周左右,血肿的期龄平均在3.7周时呈高密度,6.3周时呈等密度,至8.2周时则为低密度。但对某些无占位效应或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MRI更具优势,对CT呈等密度时的血肿或积液均有良好的图像鉴别。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发现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在早期头部受伤时,CT常出现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这可能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发生有关。非损伤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十分少见,可能与动脉瘤、血管畸形或其他脑血管病有关。

小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双侧居多,常因产伤引起,产后颅内损伤者较少,一般6个月以内的小儿发生率最高,此后则逐渐减少,不过外伤并非惟一的原因,有作者观察到营养不良、坏血症、颅内外炎症及有出血性素质的儿童,甚至严重脱水的婴幼儿,亦可发生本病。出血来源多为大脑表面汇入矢状窦的桥静脉破裂所致,非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则可能是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所致硬脑膜血管通透性改变之故。

二、发病机制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致病机制主要在于占位效应引起颅内高压,局部脑受压,脑循环受阻、脑萎缩及变性,且癫痫发生率高达40%。为期较久的血肿,其包膜可因血管栓塞、坏死及结缔组织变性而发生钙化,以致长期压迫脑组织,促发癫痫,加重神经功能缺失。甚至有因再出血内膜破裂,形成皮质下血肿的报道。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出血来源,许多作者认为,绝大多数都有轻微的头部外伤史,老年人由于脑萎缩,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容易撕破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血肿大部分位于额颞顶部的表面,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血肿的包膜多在发病后5~7天开始出现,到2~3周基本形成,为黄褐色或灰色的结缔组织包膜。电镜观察,血肿内侧膜为胶原纤维,没有血管,外侧膜含有大量毛细血管网,其内皮血管的裂隙较大,基膜结构不清,通透性增强,内皮细胞间隙可见红细胞碎片、血浆蛋白、血小板,提示有渗血现象,导致血肿不断扩大。以前认为血凝块溶解,囊内液体渗透压高,脑脊液透过包膜进入血肿腔,这种理论已基本被否认。研究发现,血肿外膜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在细胞分裂时有脱颗粒现象,这些颗粒基底内含有纤溶酶原,激活纤溶酶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凝集,诱发慢性出血。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较为常见,多因产伤引起,其次为摔伤,小儿出生时头部变形,导致大脑表面汇入矢状窦的桥静脉破裂;小儿平衡功能发育不完善,头部摔伤常见。小儿以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居多,6个月以内的小儿发生率高,之后逐渐减少。除外伤以外,出血性疾病、营养不良、颅内炎症、脑积水分流术后等亦是产生小儿硬膜下血肿的原因。

CT应用以后逐渐发现,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积液可演变成硬膜下血肿,并不断扩大,可能出于损伤的脑组织释放出大量的组织凝血酶进入硬膜下腔,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导致了血液凝固系统及纤溶蛋白溶解系统的过度活化所致。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预防

加强安全意识,交通规则的宣传教育,防止意外创伤;有癜痫发作的人,嘱其按时服药,不做危险性活动,以防意外,如果发生了,就应及时到医院治疗,防止血液积聚产生血肿。如果有外伤,发生后应尽早施行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以往多采用脑超声波、脑电图、同位素脑扫描或脑血管造影等方法协助诊断。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鉴别诊断

一、鉴别

慢性硬膜下血肿在确诊之前,特别是外伤史不明确者,易出现误诊,及时的影响学检查是减少误诊的关键,临床上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颅内肿瘤 无外伤史,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多数较缓慢。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及性质,相对较早出现神经系统局灶刺激或破坏的症状,如癫痫、肢体麻木无力、语言功能障碍、视力减退、脑神经症状、尿崩及内分泌功能障碍等,并进行性加重。头颅CT、MRI检查均可对两者做出鉴别。

2.脑血栓形成 亦多见于老年人,但无外伤史,意识障碍表现较轻而局灶性症状表现较重,多为急性静止时发病,缓慢进展,颅脑CT显示脑血管分支供应区低密度阴影。

3.神经官能症 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查体无神经系统局灶体征,颅脑CT检查无阳性改变。

4.慢性硬膜下积液 又称硬膜下水瘤,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极为相似,积液为淡黄色或无色透明,蛋白含量高于正常脑脊液,低于血肿液体,实践证明,硬膜下积液可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常需颅脑CT或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5.其他 应与正常颅压脑积水、脑脓肿、精神分裂症、高血压脑出血等进行鉴别。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饮食保健

一、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血肿的食疗方:

1)川芎糖茶:川芎6克、茶叶6克、红糖适量,水煎川芎,取滚沸药汁沏茶,并调入红糖,代茶饮。

2)豆鼓黄酒汤:豆鼓15克加水 l小碗,煎煮30分钟,再加入洗净的葱须30克,继续煎煮50分钟,最后加黄酒50毫升,出锅,趁热顿服。

3)葛粉30克,白糖适量。取葛根若干,洗净后粉碎,水洗数次,去渣,沉淀后倒去上面清水,将沉淀物晒干,研成细粉,即成葛粉。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硬脑膜下血肿,慢性硬脑膜外血肿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