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鼠剂中毒(磷中毒)
- 挂号科室:中医针灸科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抽搐 恶心 出血倾向 齿龈出血 鼻衄
一、症状
剧毒急性杀鼠剂:毒鼠强(没命鼠、四二四、TEM、Tetramine)、有机氟类(氟乙酰胺和氟乙酸钠)是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杀鼠剂。有关资料显示:有机氟类和毒鼠强中毒占总中毒例数的83.6%,占中毒致死者的95%。
氟乙酰胺与毒鼠强中毒临床表现除恶心、呕吐、腹痛外,最突出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如抽搐、兴奋不安、惊厥。毒鼠强潜伏期短,口服后很快发病,氟乙酰胺一般发病较晚,潜伏期2~15小时,重者<1小时。
抗凝血类杀鼠剂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继而发生出血倾向(轻者无出血现象,中度者有轻度血尿、鼻出血、皮下出血,重者有咯血、呕血、便血甚至脑出血等险症)。
一、发病原因
本病主要是由于误食或自杀口服等导致。误食杀鼠剂或毒饵是儿童杀鼠剂中毒的最主要方式。
二、发病机制
抗凝血类杀鼠剂中毒机制是干扰肝脏维生素K,抑制凝血因子II、VII、IX、X,影响凝血酶原合成,使凝血时间延长;代谢产物可破坏毛细血管壁。人口服后3~4天才出现症状,有蓄积作用,维生素K1为特效解毒剂。
毒鼠强是不需代谢即发生毒作用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杀鼠剂,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拮抗γ-氨基丁酸(GABA)的结果。GABA是脊柱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强有力而广泛的抑制作用。GABA的作用被毒鼠强非竞争性抑制后,中枢神经系统呈过度兴奋致惊厥。
有机氟类杀鼠剂可通过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粘膜吸收。其中毒机制为氟乙酰胺进入人体后脱氨基转化为氟乙酸,氟乙酸钠则直接形成氟乙酸。氟乙酸与细胞内线粒体的辅酶A作用, 生成氟代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反应,生成氟柠檬酸。由于氟柠檬酸与柠檬酸虽在化学结构上相似,但不能被乌头酸酶作用,反而拮抗乌头酸酶,使柠檬酸不能代谢产生乌头酸,导致中断三羧酸循环(谓之“致死代谢合成”),使丙酮酸代谢受阻,氟柠檬酸积聚,妨碍正常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为主的毒性损害。
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缺乏对毒物的辨别能力,加之杀鼠剂经常拌入水果、饼干等食物中用于杀鼠,并且有的毒物本身带有诱人的气味或味道,如缺乏醒目的标志易促使中毒的发生。给杀鼠剂穿上“骷髅”外衣、安全投放鼠药、管理教育好儿童、对废弃鼠药深埋处理等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尽量不使用黄磷作为原料,以红磷或其它化学物质来代替。注意安全生产和加强磷和磷化合物的保管。不用沾染有磷及磷化合物的手吸烟和进食。注意口腔卫生,接触磷后最好用5%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溅入眼内时应立即用清水或2~5%碳酸氢钠冲洗。从事磷生产的人员应定期体格检查o包括肝功能检查和颌骨X射线摄片。凡患有严重的口腔疾病p呼吸道和肝肾疾病p血液病和代谢内分泌疾病的人不宜从事磷作业。
1.干扰代谢类杀鼠剂:潜伏期约 3~ 4 h。口服者出现恶心、呕吐、 腹痛、 纳差等胃肠道症状,随后出现自主神经、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体位性低血压、四肢疼痛性感觉异常、肌力减弱、视力障碍、 精神错乱、昏迷、抽搐等。早期可有短暂低血糖,后出现糖尿, 常伴酮症酸中毒。肌电图和脑电图异常。
2、磷化锌中毒:一般多在误食后48小时内发病,首先发生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有时整个腹部持续性疼痛,不易缓解;呕吐物为暗灰色。剧烈呕吐可带有胆汁和少量血性液体,呕吐物和大便可有大蒜气味。逐渐出现烦躁、血压下降、全身麻木及四肢无力,活动不灵。有的病人出现肝大、黄疸、少尿或血尿。严重中毒者,神经症状明显,可有震颤、抽搐、谵妄及昏迷,多数病人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3.硫脲类杀鼠剂:胃肠道症状,吸收后主要损害肺毛细血管,使其通透性增加,引起肺水肿、胸腔积液和肺出血,并可引起肝、肾损害,体温偏低、一过性血糖升高。肺水肿是其主要致死原因。急性中毒时,主要表现有口部灼热感、恶心、呕吐、口渴、头晕、嗜睡等;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肺水肿等;也可有躁动、全身痉挛、昏迷、休克等;稍晚期可有肝肿大、黄疸、血尿、蛋白尿等表现。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