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71型感染
- 挂号科室:中医针灸科
- 发病部位:肠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婴幼儿
- 典型症状:肚子疼 发烧 肠道转运障碍 斑丘疹 淋巴液流出
一、症状
肠道病毒71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不一。
1、主要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例如,1975年发生在保加利亚的肠道病毒71型流行中,近两成的病例表现为急性瘫痪,大概有一半是脑炎或脑神经损害。而且病情发展迅速,起病后10~30h即出现瘫痪,这种瘫痪跟脊髓灰质炎类似。
2、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病。此病发生在澳大利亚、瑞典和日本的话,在患者身上并未发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但是前三天前驱性发热。
3、全身性斑丘疹、心肌炎、传染性多神经炎和上呼吸道炎。不过这些症状是比较少见的,曾经有一个新生儿的血清学证明有肠道病毒71型。
二、诊断
依赖于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确诊。
EV 71属于小RNA 病毒科,为肠道病毒属成员。病毒基因由约7408个核苷酸组成,为单股正链RNA[3]。两端为保守的非编码区,即5′-非编码区(UTRs)和3′-非编码区,中间为仅有的一个开放阅读框(ORF)。ORF 编码含2 193 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该蛋白进一步被水解成P1、P2、P3三个前体蛋白。P1前体蛋白最终形成1A(VP4)、1B(VP2)、1C(VP3)、1D(VP1)4 个病毒衣壳蛋白,为结构蛋白;P2和P3前体蛋白分别产生2A (特异性蛋白酶)、2B、2C 和3A、VPg (5′末端结合蛋白)、3C(特异性蛋白酶)、3D(RNA 多聚酶组分),这些蛋白均属于非结构蛋白。
EV71感染性疾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毒是RNA病毒,其特点是耐热、耐酸且体型小。此病毒不仅对人有致病力,对乳鼠有也有致病力。对人的话,能引起肌炎,而且此肌炎跟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的肌炎类似;对恒河猴中,能够产生一种类似于脊髓灰质炎的疾病。在猴子中的神经毒力似与该病毒在高温中的复制能力有关,但寡核苷酸电泳和凝胶电泳分离病毒蛋白后却未能区分无神经毒力株。
此病毒的传染性强,且一般是通过患儿接触过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可造成感染;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亦可造成传播。
一、预防:
1、注意卫生,远离病毒
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卫生,杜绝传染源。教育孩童、学生自幼养成卫生习惯,改掉吮手指的习惯,远离垃圾及不洁环境;养成游戏后、饭前、便后一定彻底洗手的习惯。大人感染后没有症状,成为隐性传染源,更危险。因为此病毒一般来说并不没特殊的治疗药物,而且还会并发其它症状。特别是肠病毒流行高峰期(6~9月),家长更要多多注意,防治肠病毒必须由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着手,除了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正确洗手,注意饮食及饮水必须煮熟及煮沸。
2、保证公共场所的卫生条件符合要求
对幼托机构的环境及玩具、公共游泳池等必须严格消毒。
3、防止病毒通过口传染。儿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因为此病毒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食物和物品密切接触传播。
4、隔离患者
一发现有此病的症状,例如发现手足口征候的孩子,应将其与其他孩子隔离,且用具、玩具等要分开,马上送医院隔离治疗。
5、健全疫情报告制度。
凡出现发热、感冒或呼吸道症状,或发现手足口疱疹皮疹病儿,应速去医院就诊。
6、提高人体免疫力,抵抗病毒
提高提高人体免疫力和做好预防措施一样重要,这是比较根本的措施。日常生活中多吃些水果。
须与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感染相鉴别。
柯萨奇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心包炎、流行性胸肌痛、疱疹性咽峡炎等,有的病情类似脊髓灰质炎。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
一、适宜食物
宜饮食清淡卫生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