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管圆线虫病(广州肺线虫病)
- 挂号科室:中医针灸科
- 发病部位:颅脑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其他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头痛 恶心与呕吐 低烧 大小便失禁 表情淡漠
潜伏期不定,最短1天,最长有达36天者,多为7~14天。儿童的潜伏期较成人短3天左右。
一、症状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寄生于脑脊液中,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所以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较明显,症状较重,临床病例也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见。常表现为持续性头痛、全身酸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颈部僵直、精神异常等。头痛剧烈,呈胀裂样痛,具紧箍感,而脑膜刺激征则常较轻。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丘疹或荨麻疹、表情淡漠、局部皮肤痛觉过敏、胸痛。约30%患者出现皮肤感觉异常,如刺痛、灼痛、麻木感等,大、小便失禁,病理反射,视力减退,脑神经损害。严重病例可有视盘水肿、视网膜静脉扩张、瘫痪、嗜睡、昏迷,甚至死亡。
二、诊断:
(1)病史 发病前4周内有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螺肉、蜗牛肉史,生吃淡水鱼类、虾类、蟹类或蛙类等史。(2)临床症状 如急性脑膜脑炎或脊髓炎或神经根炎等,剧烈的头痛是最明显的体征。 (3)病原学检查,脑脊液中检出虫体是本病的确诊依据,可能找到第四或第五期幼虫,但一般检出率不高。(4)免疫诊断 血清检测广州管圆线虫抗体是对该病较理想的辅助诊断方法。(5)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混浊或乳白色,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多数在20%~70%之间。
一、发病原因
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陆生螺类与淡水螺类,如螺、蛞蝓、蜗牛等;终宿主为哺乳动物,主要是鼠类,如黑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等。成虫寄生于鼠类的肺动脉内。广州管圆线虫雄虫白色,大小为 (1 5~25)×(0.26~0.40)mm;雌虫体内的白色子宫与充满血液的肠支互相缠绕成红白相间的麻花状,大小为 (20~4 5)×(0.3~0.6)mm。有时,可在雌虫的子宫内看见单细胞虫卵。
二、发病机制
雌、雄成虫交合后产卵,虫卵进入鼠肺毛细血管,I期幼虫孵出后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部,再被吞入消化道,随鼠粪一起排出。I期幼虫在体外潮湿环境中可存活3周。当中间宿主将I期幼虫吞食后,可在其体内发育为II期和III期幼虫。III期幼虫对人体有较强的感染力。人类多由于生吃含有III期幼虫的淡水螺肉而感染,也可通过生吃中间宿主如鱼、虾、蛙等而感染,或当婴幼儿在有蛞蝓滋生的地方爬行时,亦有可能获得感染。III期幼虫可侵入小肠组织、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随血流到达肺、脑、肝、脾、肾、心、肌肉等各种器官组织,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病。
人类不是广州管圆线虫的正常宿主,只能充当其转续宿主。III期幼虫在人体内可发育为第IV、V期幼蜱或成虫早期,但不能发育为性成熟的成虫。幼虫移行的机械性刺激和抗原性作用可使病变部位产生炎症反应及过敏性反应。尤其是在死亡变性的虫体周围组织表现得最为明显。如幼虫在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脊神经根脑膜脑炎或脑脊髓炎等。
此外,在巴西、阿根廷等中、南美洲地区存在着一种由哥斯达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ostaricensis)引起的哥斯达管圆线虫病,其主要引起肠和腹部病变,可致肠炎、肠脓肿、肠肉芽肿与肠穿孔。在患者的肠组织活检标本中可发现其幼虫,在粪便中则很难发现其幼虫。在患者的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IgG、IgM抗体。
三、病理改变
病变部位主要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脑、脑干、小脑和脊髓,主要病理改变为充血、水肿、出血、脑组织损伤及肉芽肿性炎症反应。虫蚴可堵塞所侵入组织的小动脉形成肉芽肿,肉芽肿内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如导致脑组织供血障碍,脑神经细胞出现空泡变性、软化,脑膜出现嗜酸细胞性脑膜炎,肺组织则可出现脓肿或肉芽肿。在尸检病例常客在脑、肺病变部位发现虫蚴。
一、预防
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止病从口入,不要吃生或半生的螺类及转续宿主蛙类、鱼、河虾、蟹等,不吃生菜,不喝生水。不让婴幼儿在有蜗牛、蛞蝓出没的地上爬行。广州管圆线虫的终宿主主要为啮齿动物尤其是鼠类,一旦发现有通过鼠类传播的情况,应灭鼠以控制传染源。加工淡水螺时防止幼虫通过皮肤侵入机体和防止幼虫污染厨具或食物。
本病应与其他寄生虫病相鉴别,如曼氏裂头蚴病、斯氏狸殖吸虫、蚴病犬弓首线虫蚴病、棘颚口线虫病、猪囊尾蚴病等。上述寄生虫感染都可出现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发病也多因进食未煮熟的鱼、虾、蟹、鸡等。临床表现上也有很多相似的症状,如发热、皮疹、食欲下降,但也有些区别性的表现,如曼氏裂头蚴病、棘颚口线虫病、猪囊尾蚴病常有皮下肿块或结节,广州管圆线虫病少有皮下肿块而中枢神经症状明显。通过血清抗体检查是有效鉴别各种寄生虫病病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