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脓肿(胰腺脓肿)
- 挂号科室:外一科(普外、胸外、肛肠、烧伤)门诊
- 发病部位:胰腺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成年人
- 典型症状:肚子疼 脓肿 高热 肠麻痹 恶心
一、症状:
感染征象是常见的临床表现,急性胰腺炎病人如出现败血症一样表现,而无其他原因可寻,高度提示胰脓肿,胰脓肿可呈隐匿性或暴发性经过,此时病人原先的症状和体征发生改变和加剧,表现为持续性心动过速,呼吸加快,肠麻痹,腹痛加剧,伴腰背部疼痛,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病人呈中毒现象,体温逐步上升,偶有胃肠道的症状(如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少数病人出现糖尿病症状。
体格检查显示上腹部或全腹压痛,可触及包块,但在少数病人可无发热,仅表现为持续性心动过速,轻度食欲减退,肺不张和轻度的肝功能异常。
凡是在急性胰腺炎的病程中,出现高热,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和左移,腹痛加剧,腹部包块和全身毒性症状时,均应怀疑胰腺脓肿的可能,血清淀粉酶在l/3~2/3的病例升高,可有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约见于40%的生存病例和60%死于胰脓肿的病例,40%~48%的病例可出现肾功能损害,血清尿素酶及肌酐增高,35%病人胸片检查可示肺炎,肺不张,胸膜反应及胸膜炎或横膈抬高等,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局限性胃后气泡征,胃和横结肠之间气泡征,胃肠管外气体伴胃向前移位,以及小网膜囊内气液平面等改变。
二、诊断:
B超和CT检查是确定诊断的主要手段,B型超声检查可显示胰腺脓肿的有无,大小,数目和位置,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胰腺脓液不仅可以证实诊断,而 且抽吸的脓液作革兰染色和培养,感染的细菌常为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杆菌,假单胞菌,克雷白杆菌和变形杆菌,某些阳性细菌可能存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和某些厌养菌,也可以几种细菌混杂感染,二者的结合可导致一个精确的诊断,诊断的正确率达90%~95%。
因此,有脓液存在,含少量或不含胰腺坏死组织,细菌或真菌培养阳性是诊断胰腺脓肿的要点,可区别于感染性胰腺坏死。
一病因:
1.胰腺组织感染(85%)
胰腺脓肿是坏死性胰腺炎或胰腺周围脂肪发生局灶性坏死,液化,继发感染而形成,因为坏死是细菌生长的理想场所,是脓液在胰腺内或胰腺周围的积存,内含少量或不含胰腺坏死组织,外有纤维壁包裹。
二、发病机制:
为了明确感染和脓肿的差异,Rainer Isenmann等鉴别了胰腺脓肿和感染性胰腺坏死,1982~1993年有1300例胰腺炎患者入院,有31例(2.4%)有一个或多个脓肿,有感染性胰腺坏死的77例(5.9%)。
另外根据临床的数据表明酒精性胰腺炎与脓肿有一个低的相关性,而手术后或胰腺损伤后有高的危险性。
一、预防;
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戒烟及避免暴饮暴食,对于感染性疾病应加强抗生素治疗。该病是发生于急性胰腺炎或胰腺损伤后的一种并发症,因此对该病的预防关键是早期对急性胰腺炎或胰腺损伤作出诊断,并及时作出正确处理。
一、鉴别:
1.胰腺假性囊肿 凡急性胰腺炎,复发性胰腺炎或上腹部外伤后数天至数月,上腹部出现逐渐增大的无痛性或钝痛性肿物,肿块边界多清楚,无发热,无脓毒血症,血象多无变化,B超和CT检查为边界清楚的囊性肿块。
2.慢性胰腺炎肿块 为急性胰腺炎后期或慢性胰腺炎的并发症,上腹部轻微疼痛及低热,无脓毒血症,上腹部可触及边界不清的肿块,B超和CT检查为实性肿块,经保守治疗可愈。
一、饮食保健: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
二、宜吃食物:
1.宜吃健脾利湿活血的杂粮粥;
2.宜吃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
3.宜吃纤维素丰富的蔬菜。
三、忌吃食物:
1.忌吃发性的肉食;
2.忌吃辛辣的蔬菜;
3.忌吃含有生物激素的豆类
四、推荐食谱:
1.宜吃健脾利湿活血的杂粮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