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脂肪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肠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中老年女性
- 典型症状:结节状息肉样肿块 空肠憩室 肠壁水肿增厚 肠蠕动减慢 便血
大肠脂肪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
1.大肠脂肪瘤的病人无明显临床表现。症状的轻重与瘤体的大小有关,当瘤体直径大于2cm时,半数以上的患者有不适反应。常见的症状有: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血便或黏液血液。病变位于直肠时可伴有里急后重。当瘤体较大时,可引起肠梗阻和肠套叠,此时在腹部可触及包块。少数黏膜下脂肪瘤,因部分瘤体自行离断、脱落入肠腔,患者可自肛门排出黄色、团块状脂肪样组织,这是大肠脂肪瘤较为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患者极少有全身性表现,个别病人可有贫血和消瘦。
二、诊断:
大肠脂肪瘤的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临床诊断颇困难。国内文献报道是30例中仅3例术前明确诊断。而且本病的外观及症状颇似癌前或恶性病变。因此对本病要有高度认识,临床上如出现腹痛,大便异常及便血等3大症状必须作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以便及时明确诊断。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大肠脂肪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大肠脂肪瘤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仍无一致意见,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炎症和刺激可能起主要作用。
2.结缔组织的退行性变。
3.纤维小梁的管周脂肪浸润。
4.局部脂肪的淋巴供应和循环发育不良致局部脂肪堆积。
5.结缔组织进入脂肪组织的化生。
6.局部脂肪组织发育异常,可能与垂体前叶及性腺激素等内分泌作用有关。
7.局部脂肪代谢不完全。
二、发病机制:
大肠脂肪瘤多发生在右半结肠,尤以盲肠多见。其大体形态呈黄色圆形分叶状肿块,质软,镜下为成熟的脂肪细胞、纤维间质,瘤组织周围可有炎症细胞浸润,少数脂肪瘤可伴有坏死,溃疡形成以及出血、囊性变。
根据脂肪瘤发生的部位和生长方式,分为4型:
1.腔内型(黏膜下型):最常见,约占90%,脂肪瘤在黏膜下与肌层局限性生长,突出于肠腔内。
2.腔外型(浆膜下型):脂肪瘤在浆膜下与肌层之间局限性生长,一般向肠腔外突出。
3.壁间型(肌间型):瘤体位于肠壁肌层,一般不向肠腔内外突出,瘤体呈圆或椭圆形,无临床表现。
4.混合型:另外根据脂肪瘤发生的部位及分布情况又可分为:单发性、多发性、弥漫性脂肪瘤和黏膜下脂肪组织浸润四类。脂肪瘤癌变极罕见。
大肠脂肪瘤预防
脂肪瘤由于恶变罕见,故术后一般无复发。
大肠脂肪瘤鉴别诊断
一、鉴别:
1.大肠脂肪瘤应与大肠息肉及腺瘤、大肠癌、大肠气囊肿病、平滑肌瘤及神经纤维瘤相鉴别。在临床表现上症状多无特异性,但根据辅助检查,如X光、CT、肠镜等一般鉴别并不困难,特别是肠镜下活检能直接提供病理学依据。诊断大肠脂肪瘤时应注意部分病人可能伴有消化道恶性肿瘤,国内报道30例大肠脂肪瘤中有1例伴发大肠腺癌,而国外文献报道大肠脂肪瘤伴发消化道恶性肿瘤者高达30%。
大肠脂肪瘤饮食保健
一、饮食保健:
1.低纤维、低乳糖、低脂肪、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多吃水果、蔬菜、谷物、水果汁,最好是猕猴桃和西瓜。
2.不吃生、冷、坚硬、煎炸、腌制食物。
3.忌烟、酒。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