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肠侵袭性埃希大肠杆菌感染,肠侵袭性埃希氏大肠杆菌感染,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 挂号科室:中医针灸科
- 发病部位:肠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较年长儿童和成人
- 典型症状:讷吃 肚子疼 发烧 里急后重 便血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首先于1967年日本报告自患痢疾样腹泻的大儿童和成人中发现,常误为菌痢。
典型症状:讷吃 肚子疼 发烧 里急后重 便血
一、症状
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症状与菌痢不易鉴别,确定诊断必须有EIEC血清凝集试验阳性,同时大便培养所得之大肠埃希杆菌作豚鼠角膜试验亦阳性。治疗同菌痢,对于重症需抗菌治疗。
一、发病原因
由EI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IEC是1967年从痢疾病人大便中分离获得的一组致腹泻大肠埃希杆菌。EIEC与志贺菌有类似的生化特性,无动力,对乳糖不发酵或发酵缓慢,有共同抗原,均为侵袭性致病菌,也称痢疾样大肠埃希杆菌,可侵入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炎性反应。要注意对两者进行鉴别,鉴别培养基有枸橼酸盐培养基、醋酸钠培养基。常见之O血清型有:O28、O29、O32、O112、O124、O136、O143、O144、O152、O164、O167等。EIEC不产生肠毒素,主要侵犯结肠,形成肠壁溃疡。致病毒力强,只要10~100个细菌即可发病。污染水和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因接触传播,形成散发病例。成人、儿童均可发病。
二、发病机制
EIEC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菌死亡后释放出内毒素,破坏细胞形成炎症和溃疡,引起腹泻。临床较少见,主要侵犯较年长儿童和成人。临床表现类似菌痢。
一、预防
预防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感染,须有良好的社会卫生环境及充分清洁的水源。在流行地区不饮用未煮开的水,不吃生冷和连皮水果,不吃煎烤未熟的肉类。不主张预防性服用抗菌药物。提倡母乳喂养到6-12个月;托儿机构工作人员勤洗手。
临床注意与菌痢相鉴别。
一、适宜食物
宜饮食清淡卫生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菌血症,溶血尿毒症综合征,骨关节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