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内甲状腺肿(纵隔甲状腺肿)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胸部,甲状腺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女性多于男性,以40岁以上居多
- 典型症状:甲状腺肿 心悸 出汗异常 呼吸异常 呼吸困难
(一)发病原因
本病包括假性胸内甲状腺肿瘤和真性胸内甲状腺肿瘤。假性胸内甲状腺肿瘤为颈部甲状腺在胸腔内延伸。真性胸内甲状腺瘤为先天性引起的。
(二)发病机制
胸内甲状腺是原本位于颈部的甲状腺。由于下级或峡部的腺瘤或结节受重力的作用,以及颈部屈伸、吞咽,胸内负压的作用而坠入胸骨后上纵隔所致。胸腔内甲状腺肿可部分或全部位于胸腔内,依其生成的来源分为两类:
1.胸骨后甲状腺肿 均位于前纵隔,与颈部甲状腺有直接联系,又称继发性胸骨后甲状腺肿,此病变为胸内甲状腺肿的绝大多数。其发生的原因往往原来是颈部甲状腺肿,位于颈前两深筋膜间,两侧有颈前肌限制。因甲状腺自身重力的作用,使其渐下坠。最后发展到进入胸廓入口,后受到胸腔内负压的吸引,使正常的或肿大的甲状腺部分或完全坠入胸骨后间隙内,故又可称为坠入性胸腔内甲状腺肿,根据其坠入程度,又可分为部分型或完全型。临床上所见的胸内甲状腺肿病例,大多数属此类型,其血供主要来源于甲状腺下动脉及其分支。此类型甲状腺肿本应左右机会相等,但由于人体解剖位置的关系,下降的甲状腺或肿瘤,在左侧要遇到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及主动脉弓,而在右侧仅有无名动脉,间隙较宽,故以右侧为多见。绝大多数胸骨后甲状腺位于前上纵隔。当肿瘤发生于下极和峡部者,它向前下降至前上纵隔;位于喉返神经、甲状腺下动脉、颈总动脉、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鞘和无名静脉的前面,上腔静脉右侧。当肿瘤发生于侧叶的后侧面时,可下降至后上纵隔,位于上述组织的后面,奇静脉上、脊柱前的三角区内。
2.真性胸内甲状腺肿 它与位于前纵隔的胸骨后甲状腺情况相反,其胸内甲状腺多数位于内脏纵隔。其进入胸腔后,位于大血管的内后方与气管很近,此类胸内甲状腺肿与颈部甲状腺仅有血管和纤维索相连或无任何相连。无任何相连者亦可称为原发性或迷走型胸内甲状腺肿,是因病人胚胎时期在纵隔内遗存的甲状腺组织,后渐发展为甲状腺肿瘤,其血供来源于胸内血管,多位于中、后纵隔,下纵隔仅占10%~15%,少数可接近膈肌水平。肿物与气管的关系密切,有时甚至位于食管的后方,但较少见。Dahan等(1989)报道后位甲状腺,约86%位于气管后基本都是位于气管的右侧。4%位于食管后方,还有4%尽管起自甲状腺左叶但仍位于气管的右前方,6%环绕气管(又称“环形”)胸骨后甲状腺肿。
1.与血管瘤鉴别 胸内甲状腺肿如向右上突出时,应与无名动脉瘤、奇静脉叶鉴别;向左纵隔突出时,应与主动脉瘤相鉴别。
(1)无名动脉瘤在病人做吞咽动作时,无向上移动现象,在透视下有时可见搏动。记波摄影检查,其搏动与主动脉波同步。有些病例可造成肋骨破坏,必要时应行动脉造影鉴别。
(2)奇静脉叶内仍可见肺纹理,在近肺门处可见倒逗点状的奇静脉,气管无受压现象。必要时行气管支气管造影鉴别。
(3)主动脉瘤常使主动脉弓抬高,向上移位;而胸骨后甲状腺肿则使主动脉弓向下向左移位。主动脉瘤常伴有其他部分主动脉扩张和心脏增大。必要时可行记波或主动脉造影检查。此外,主动脉瘤或无名动脉瘤以梅毒性为多见,如华-康氏反应阳性者,均应首先考虑为动脉瘤。
2.与神经源性肿瘤鉴别 胸内甲状腺肿如位于后上纵隔者,应与神经源性肿瘤鉴别。
3.与胸腺瘤鉴别 胸腺瘤也位于前纵隔,但位置较胸内甲状腺肿偏低,常合并有重症肌无力、单纯红细胞系发育不全、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伴瘤症状。鉴别困难时需手术切除病理诊断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