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色素荨麻疹(小儿类黄瘤,小儿良性泛发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
  • 典型症状:肚子疼 心动过速 黄色结节 风团 颜面潮红
  色素荨麻疹(urticaria pigmentosa)是肥大细胞增生病(mast cell disease,mastocytosis)中的一个类型,即良性泛发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病,以皮肤的色素斑丘疹、摩擦或划痕后出现风团为特点。
典型症状:肚子疼 心动过速 黄色结节 风团 颜面潮红

一、症状:

常见多数色素性斑块、丘疹或结节性损害,数目可多可少,大小不等,直径一般为5~10mm,呈圆形或椭圆形,黄色或黄棕色皮损,表面皮肤稍粗糙,可散发或群集,广泛分布,有时出现水疱,尤其在新生儿,小婴儿及疾病早期较多见,多见于躯干,少数在四肢。在机械性刺激下,可出现风团,皮肤损害处发红并高出皮肤。少见为疣状损害,多位于鼠蹊部、耳后、腋下及颈部。发生黄色结节时可彼此融合,类似脂黄疣。单个性肥大细胞瘤也不少见,约占10%,主要发生在婴儿,生下即有或生后不久出现棕色斑或黄褐色斑块或结节,表面似橘皮或橡皮,并可有水疱,大疱,至儿童期,可自行消退。

一般发病缓慢,有轻痒,少数患儿合并系统疾病,常伴有发作性颜面潮红、心动过速、低血压、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等。

二、诊断:

还可合并自发性荨麻疹,有时出现皮肤划痕征。约50%的病例可合并幼年黄色肉芽肿。需皮肤病理检查以此诊断本病。

根据发病早,典型的皮肤损害,摩擦等机械刺激出现风团,结合皮肤组织病理,不难诊断。必要时做X线骨及淋巴结穿刺检查,以确定有无系统性病。

一、发病原因

不明,有遗传倾向,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亦可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皮肤局部的肥大细胞增殖或聚集引起。

二、发病机制

以真皮内有多数的多形性肥大细胞浸润为特点。此种细胞可呈肿瘤样排列,在亚甲蓝或姬姆萨(Giemsa)染色后,可见胞浆内充满深染的大颗粒。

在系统化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的类型中,不但有皮肤的改变,还可见肝、脾和淋巴结增大。骨骼虽无症状,但长骨X线片显示囊肿状改变,骨髓穿刺所得标本,可见肥大细胞浸润,血液及胃肠道也可受累。

一、预防

1.一般保健 呼吸新鲜空气,适度日晒和体育锻炼,注意适当控制食用刺激性食物及鱼、虾等易于致敏的食物,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及精神愉快,有的皮肤病人不宜穿着化纤纺织物的内衣、袜子。

2.寻找和除去病因 对于瘙痒性皮肤病,要积极寻找和除去病因,控制症状,劝告患者尽量避免搔抓及使用刺激性药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勿用热水烫洗皮肤和使用碱性皂等,以防止皮损加重和继发感染。

3.对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应深入细致地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避免食用与发病有关或可使病情加重的食物,如鱼、虾、蟹等异性蛋白质。如对药物过敏,应尽量查寻致敏药物,并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情况,到医院就诊时,亦应向医生说明,以取得配合,不再使用该药及含有对该药致敏的药物成分的药物。

荨麻疹需和丘疹性荨麻疹及多形红斑相鉴别,伴有腹痛、腹泻者,应注意与急腹症及胃肠炎等鉴别。伴有高热和中毒症状者,应考虑为严重感染的症状之一。血管性水肿须与实质性水肿如丹毒、蜂窝织炎及眼睑部接触性皮炎、成人硬肿病、面肿型皮肤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等鉴别。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和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可根据以上所述几点鉴别。

一、食疗方: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低血压,小儿呕吐,拉肚子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