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间脓肿(肠间隙脓肿)
- 挂号科室:中医针灸科
- 发病部位:肠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多数患者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或腹部外伤史。
- 典型症状:衰弱 脓肿 低烧 消瘦 腹部压痛
一、症状
临床上可表现有驰张热,腹张、或不完全性肠梗阻、有时可扪及压痛之包块。
1.腹痛 持续性隐痛,或有阵发性加重。
2.消瘦 病程多较久,日渐消瘦,衰弱,伴高热或低热。
3.体检 腹部有压痛,但无固定某一点,压痛部位多为脓肿所在部位,无肌紧张、肠鸣音亢进或减弱。
二、诊断
1.病史 多数患者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或腹部外伤史。
2.临床特征 除腹膜炎症体征外,尚有不全性肠梗阻症状。浅表或较大脓肿于腹壁可触及压痛性包块。
3.辅助检查 支持有肠间脓肿的存在。如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X线检查见肠间距增宽,局部积气积液; B超检查发现单个或多个脓腔。
一、病因
脓液被包围在肠管,肠系膜与网膜之间,可形成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之脓肿,由于脓肿周围有较广泛之粘连,常伴发不同程度的粘连性肠梗阻、如脓肿穿入肠管或膀胱,则形成内瘘,脓液即随大小便排出。
湿寒(30%):
寒湿音读 hánshī。也是一种疾病。中医认为寒湿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外感寒湿:外感寒湿邪气,气血运行受阻,以关节、筋骨疼痛为常见症的证候;内生寒湿: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以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或浮肿为常见症的证候。
肠炎(20%):
肠炎是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小肠炎和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稀水便或黏液脓血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里急后重感觉,故亦称感染性腹泻。肠炎按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肠炎病程一般在两个月以上,临床常见的有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限局性肠炎等。
长期肠道湿热(10%):
肠胃湿热 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淆数或滑数。
该病主要是腹腔感染或消化道渗漏被包围于肠管、肠系膜、腹壁及网膜之间,形成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脓肿。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对腹膜腔炎症积极治疗。
一、膈下脓肿
凡是脓液积聚在横膈下的任何一处均称为膈下脓肿,膈下脓肿是腹腔内脓肿最为重要的一种,是腹膜炎的严重并发症,当感染一经在膈下形成脓肿都必须通过外科引流才能治疗。
膈下腹膜淋巴网丰富,故感染易于引向膈下,膈下脓肿可以因体内任何部位的感染而继发,大部分为腹腔脓性感染的并发症,常见于急性阑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以及肝胆等的急性炎症,这些常并发右膈下感染,腹膜外的膈下脓肿,多来自肝脓肿的破入,据统计约25~30%之膈下感染会发展成为脓肿,余者多可自行消散,这是由于腹腔上部之腹膜具有强大的抵抗力。
引起脓肿的病原菌多数来自胃肠道,其中大肠杆菌,厌氧菌的感染约占40%,链球菌的感染占40%,葡萄球菌感染约占20%,但多数是混合性感染。
二、盆腔脓肿
盆腔位于腹膜最低部位,腹腔内炎性渗出物易积于此间,为腹腔内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
在饮食上应以清淡并含有较多纤维素的食品为宜,如菠菜、芹菜、冬瓜、丝瓜、南瓜、绿豆、黄豆、油菜、黄花菜、木耳、海带、萝卜、茭白等。经常食用这些菜肴如绿豆芽冷拼香干丝,芹菜炒豆腐干,肉片炒木耳,炒丝瓜等,均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缓解肛肠肿痛、流脓流水等症状。同时选用绿豆粥、芹菜粥、鸡蛋面、素菜粥等,有润肠通便作用;水果类如西瓜、苹果、菠萝、桶子、梨等;可选绿茶、菊花茶、金银花茶、绿豆汤等饮料,也能预防肛周脓肿的形成,缓解肛周脓肿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