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下肢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好发于30~60岁的男性
- 典型症状:丘疹 瘙痒 红斑鳞屑 斑丘疹 鳞屑
一、症状
好发于30~60岁的男性。损害初发于足背,为针头大淡红色疣状角化性丘疹,表面粗糙,或为红斑鳞屑性,形如凸镜面或扁豆状孤立斑丘疹,中央鳞屑较厚,外周鳞屑细小。若将鳞屑剥离,可见小的出血点,为银屑病样皮损。早期多为局限性。后期皮损增多,累及小腿、两臂、掌跖等处。掌跖部的皮损为针尖状角化性丘疹和凹窝。皮损对称分布,躯干部罕见。病程迁延,可持续终身。自觉症状缺如或轻微。
二、诊断
根据四肢为主的疣状角化性丘疹,组织病理有特征性的塔尖样角化过度的表现,即可作出诊断。
一、发病原因
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本病属于染色体疾病,导致染色体畸形改变的病因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本病无法直接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孕期应做到定期检查,若孩子有发育异常倾向,应及时做染色体筛查,明确后应根据患儿情况考虑是否行人工流产,以避免疾病患儿出生。
临床上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灰泥角化病 角化性丘疹易于去除,且其下无出血点。
2.毛囊及毛囊旁角化过度病(Kyrle病) 皮损中央有角质栓,除去角质栓,呈火山口形凹陷,可累及任何部位,但掌跖部罕见。病理改变为毛囊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并有向真皮穿透现象。
3.银屑病 组织病理改变有特征性,可以鉴别。
4.其他 如疣状肢端角化症、脂溢性角化病、扁平疣。前两者无真皮损害,后者表皮细胞有空泡变性。
饮食要注重清淡,味道爽口。新鲜蔬菜如青菜、大白菜、萝卜、胡萝卜、西红柿等,可以供给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有利于机体代谢功能的修复。应首先关注和改善那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例如戒烟、合理饮食、有规律锻炼和减少体重。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任何人只要遵守这些简单、合理的生活方式常识就能减少患病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