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食物中毒
- 挂号科室:中医针灸科
- 发病部位:胃,肠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稀便 水样便 肩胛带“模拟瘫痪” 恶心 颜面潮红
一、症状
潜伏期短,超过72小时的病例可基本排除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由积蓄在食物中的肠毒素引起,潜伏期1~6小时,产气荚膜杆菌进入人体后产生不耐热肠毒素,潜伏期8~16小时,侵袭性细菌如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变形杆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一般为16~48小时。
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呕吐较明显,呕吐物含胆汁,有时带血和粘液,腹痛以上腹部及脐周多见,腹泻频繁,多为黄色稀便和水样便,侵袭性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有发热,腹部阵发性绞痛和粘液脓血便,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部分病例大便呈血水样,产气荚膜杆菌A型菌病情较轻,少数C型和F型可引起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莫根变形杆菌还可发生颜面潮红,头痛,荨麻疹等过敏症状,腹泻严重者可导致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
一、发病原因
1、 接触或食用带菌的动物如家畜、家禽及其蛋品、鱼类及野生动物等容易患肠胃型食物中毒。
2、 细菌是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主要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
二、发病机制
1、食品容易在加工、贮存过程中被污染,患者由于食用了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细菌经口进入消化道而得病。
2、由于人群的普遍易感性,对细菌感染无明显免疫力而得病。
做好饮食卫生监督,对炊事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卫生宣传教育,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应特别加强节日会餐的饮食卫生监督。
(一)禁止食用病死禽畜,因伤致死,经检验肉质良好者,食用时应注意;弃去内脏,彻底洗净,肉块要小,煮熟,煮透;刀板用后洗净消毒,已变质的肉坚决不食,肉类,乳类在食用前应注意冷藏(6℃以下)。
(二)肉要煮透,接触熟食的一切用口要事先流水洗净,切生鱼生肉的刀板要经清洗消毒才能切熟食,蒸煮螃蟹要在沸水中充分煮透,吃剩的螃蟹存放超过6h者应再煮一次才能吃,醉,腌蟹不能杀菌,最好不吃;必要时加醋拌浸,可以杀菌。
(三)生鱼生肉和疏菜应分开存放,剩余饭,菜,粥等要摊开存放通风清凉处所,以防变馊,下餐食前须彻底加热。
(四)售卖食品时,切实做到货款分开,以免食物污染。
(五)饭菜按就餐人数做好计划,现做现吃,避免剩饭剩菜。
(六)消灭苍蝇,鼠类,蟑螂和蚊类,不在食堂附近饲养家畜家禽。
(七)沙门氏菌,葡萄球菌感染者及带菌者,应暂时调离饮食工作单位,并予适当治疗。
(一)非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用发芽马铃薯,苍耳子,苦杏仁,河豚鱼或毒蕈等中毒者,潜伏期仅数分钟至数小时,一般不发热,以多次呕吐为主,腹痛,腹泻较少,但神经症状较明显,病死率较高,汞砷中毒者有咽痛,充血,吐泻物中含血,经化学分析可确定病因。
(二)霍乱及副堆乱:为无痛性泻吐,先泻后吐为多,且不发热,大便呈米泔水样,因潜伏期可长达6天,故罕见短期内大批患者,大便涂片荧光抗体染色镜检及培养找到霍乱弧菌或受尔托弧菌,可确定诊断。
(三)急性菌痢偶见食物中毒型暴发,一般呕吐较少,常有发热,里急后重,粪便多混有脓血,下腹部及左下腹明显压痛,大便镜检有红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大便培养约半数有痢疾杆菌生长。
(四)病毒性胃肠炎 是由多种病毒引起,以急性小肠炎为特征,潜伏期24~72h,主要表现有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及腹泻,排水样便可稀便,吐泻严重者可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宜清淡,多饮盐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