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桑毛虫皮炎(刺毛虫皮炎,桑毒娥皮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疱疹 结痂 斑丘疹 风团 斑疹
  桑毛虫皮炎(euproctis similis dermatitis)指因桑毛虫幼虫毒毛刺伤人体所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桑毛虫又名桑毒蛾,亦称刺毛虫,桑毛虫体有无数毒毛,毒毛中心为空心管道,中有毒液,毒毛脱落后随风飘扬,接触人体后即可发病。
典型症状:疱疹 结痂 斑丘疹 风团 斑疹

一、症状

毒毛刺伤人体皮肤后,约数分钟至十余小时内,局部感剧烈刺痒,继而出现针头至黄豆大小的水肿性淡红色斑疹,约经数小时后发展为斑丘疹或丘疱疹,风团,其中以斑丘疹最多见,为多数散在,大小如绿豆至黄豆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色淡红或鲜红,水肿显著,其中央内常有一黑色或深红色如针头大小的刺吮点。少数亦可呈约如黄豆大小、水肿性红色丘疹,其中心有针头大水疱,经搔抓或擦破后形成糜烂面,干燥后结痂,脱屑,亦有呈黄豆至指甲大小不等风团者。

好发于易受毒毛袭击部位,如颈部、颈侧、胸背上部、肩部及上肢屈侧前臂等露出部位,亦可累及身体其他部位,但较少。

毒毛刺入眼睛后引起结膜炎、角膜炎等。毒毛毒性可保持2年之久。因此,饮用含毒毛的水或吸入毒毛可引起口腔或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自觉剧痒,尤以晚间入睡前为甚。

病程一般1周左右,可自愈,亦有达2周者,如毒毛继续刺激或搔抓,则病程往往达2~3周以上。

二、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流行情况、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自觉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不难诊断。

一、发病原因

桑毛虫体有无数毒毛,毒毛中心为空心管道,中有毒液,毒毛脱落后随风飘扬,接触人体后即可发病。

二、发病机制

毒毛呈箭针形,中空,与虫体毒腺相通,内含激肽、酯酶和其他多肽物质。毒毛接触皮肤后刺进皮肤主要通过毛囊口,亦可通过光滑皮肤及黏膜,但其引起皮疹不一定要刺入皮肤,只要其头端与皮肤密切接触即可。毒毛毒性可保持两年之久,是毒毛内含毒液对皮肤的原发性刺激作用,而非毒毛的机械作用。

采取各种消灭桑毛虫的措施,如诱杀越冬幼虫及成蛾,喷洒桑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可消灭桑毛虫90%以上,且不危害家蚕),保护毛虫的天敌(寄生蝉、寄生蝇等)。

个人防护主要为预防接触毒毛,在桑毛虫生活季节劳动时,尽量穿好防护衣帽,或穿厚的长袖衣、长裤,并扎紧袖口裤脚。戴风镜口罩。不要在有桑毛虫的树下乘凉或晒衣服、被褥。附近有桑毛虫发生时,如遇大风应关闭门窗,放下蚊帐,防止毒毛侵入。

本病应该和荨麻疹相鉴别,桑毛虫皮炎,它也是桑毛虫毒素以及过敏原物质刺激造成的皮肤损伤。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由于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而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局部或全身性皮肤上突然成片出现红色肿块,发病迅速,消退亦可迅速,有剧痒。可能伴随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

到野外林区旅游或进入果园应戴宽边草帽或遮阳帽,穿长袖衣服,不要在有毛毛虫的树下停留。一旦身上落有毛毛虫,不要乱拍打,应轻轻抖动掉,皮肤上沾有毒毛,可用医用胶布或透明胶纸将毒毛粘去,然后在局部受伤的皮肤上涂抹皮炎平、肤轻松或炉甘石洗剂。痒痛剧烈者,可口服扑尔敏等抗组织胺药物或加服强的松;对重症患者需及时送医院治疗。

结膜炎,角膜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