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脾大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新生儿、幼儿
  • 典型症状:淋巴结肿大 反复感染 脾肿大 门脉高压 肝病容
  脾脏增大是婴儿及儿童时期的常见体征,一般见于全身性疾患,如感染、血液病、代谢病、肿瘤等,仅限于脾脏本身的疾病则少见。急性感染时,常于数天内即见脾脏充血,可在左肋缘下触及;慢性感染所致的脾大则主要由于增生性浸润。应当指出,在多数早产儿及30%的足月儿,刚出生后即可摸到脾脏,5~6个月的正常婴儿则仅有15%可以触及,此后一般不能触到,至3~4岁时只有极少数偶能触及。
典型症状:淋巴结肿大 反复感染 脾肿大 门脉高压 肝病容

一、症状:

1、起病方式与病程:细菌性、病毒性所致急性感染性脾肿大起病多急骤。脾肿大的时限可长可短,血液病性脾肿大多数病程长。

2、贫血、黄疸:多为溶血性贫血,脾和淋巴结肿大常伴有发热、肝大、贫血、出血倾向多、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或恶性淋巴瘤晚期等。

3、伴消化道出血:考虑为淤血性脾大。

4、伴肝脾区的疼痛:肝痛提示肝内炎症、急性淤血或恶性肿瘤;脾区痛多为脾栓塞、脾周围炎;先天性代谢障碍性疾患多无肝脾区疼痛。肝脾区疼痛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6、伴发热:脾肿大若伴有发热及自发性疼痛或压痛多为感染所致。常见于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脾周围炎、脾脓肿、黑热病、慢性疟疾和恙虫病等。脾肿大伴淋巴结肿大和发热,多为病毒感染所致,如幼儿急疹、风疹,病儿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热突出,偶有脾肿大。

7、其他伴随症状:了解有无泌尿道症状如尿色或血尿等,是否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智能低下等。

二、诊断:

1、脾脏检查:注意脾脏质地、表面光滑度、脾切迹的位置,有无压痛,还注意与游走脾鉴别。脾肿大可依大小分为3度:

①轻度肿大:深吸气时脾下缘刚可触及(或)在锁骨中线肋缘下小于3cm。

②中度肿大:脾超过肋缘下3cm。中度脾大多见于急性白血病,各种先天性慢性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

③重度肿大(巨脾):脾肿大超过脐平线,甚至达盆腔。常见于晚期血吸虫病、慢性疟疾、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充血性脾肿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戈谢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综合征、雅克什综合征等。

2、注意与脾肿大有关疾病的体征:检查有无黄疸、贫血、出血点、淋巴结肿大、肝大、蜘蛛痣、肝掌及肝硬化的体征,有无腹壁静脉怒张,有无腹水及双下肢水肿等。疑为肿瘤时应注意检查其他腹部肿块情况,同时,心、肺、神经系统的检查均不可遗漏。

一、发病原因

可从是否有微生物、寄生虫等感染因素,是否有先天性溶血病、代谢病、其他血液病、肿瘤类疾病等病史来分析发病原因。必要时可进行特殊的化验检查,如血象、骨髓象、血培养、皮肤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测验以及尿、大便和寄生虫等检查,还可利用超声波、X线、同位素、CT扫描等技术做出诊断。

1、肝大与脾大同时出现的较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感染、营养性贫血、营养不良合并感染所致贫血、溶血性贫血、先天代谢病、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郎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淀粉样变性等。

2、脾大往往与地区流行病(如疟疾)和种族遗传病(如广东、广西等地多见的地中海贫血)有关。

3、体格检查时注意发现其他体征,结合病史有时即可确诊。

4、重度脾大较多见于寄生虫病、细菌或病毒感染、营养不良合并感染所致贫血、先天代谢病、班替综合征等。

二、发病机制

脾脏肿大的病理变化是多种多样的。

1.胎儿性造血:生后脾脏主要产生淋巴细胞,但在紧急情况如出血、溶血、婴儿贫血或未成熟白细胞浸润时,脾脏可因恢复胎儿期造血功能而肿大。

2.充血性脾大:脾脏有大量静脉血窦,具有收缩和膨胀的特点。当脾静脉回流发生障碍时,例如门静脉高压,可使脾充血肿大;小儿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真性血小板增多症时,也可因储血细胞过多以致脾肿大。

3.脾功能亢进:脾功能过盛时可使血液中一种或多种血细胞破坏过多,引起贫血、出血或抵御感染的能力减低。门静脉压增高时即可出现此现象。

4.免疫因素:脾脏是产生抗体的器官,与免疫功能有直接关系。感染及抗原性刺激可使淋巴组织增生,产生更多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而致脾脏增大。

最好是注意生活习惯,注意日常生活行为,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脾肿大为临床疾病常见的体征之一,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相应的实验室、辅助检查等即可确诊。

最好是多吃一些营养性高的食物,这样也不会导致孩子缺乏维生素营养。

脾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