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内分枝杆菌感染(细胞内分枝杆菌感染)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肺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
- 典型症状:肚子疼 发烧 体重减轻 淋巴结疼痛 盗汗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intracellulare infection)的病原菌胞内分枝杆菌于1967年由Runyon命名,该菌属生长慢、非光产色菌,菌体短小,可从土壤、水和动物排泄物中分离到,感染的鸟类、哺乳动物和富含鸟粪的土壤可能是该菌的自然宿主。在正常人的分泌物中有时亦能分离到该菌。发病机制还不确切。主要表现为慢性肺部感染,儿童表现为淋巴结炎,免疫抑制患者(尤其是AIDS)呈播散性感染。分泌物或活检组织涂片可发现大量抗酸杆菌,培养检查可发现鸟分枝或胞内分枝杆菌生长。联合用药疗效较好。
典型症状:肚子疼 发烧 体重减轻 淋巴结疼痛 盗汗
一、症状
主要表现为慢性肺部感染,儿童表现为淋巴结炎,免疫抑制患者(尤其是AIDS)呈播散性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脑病、腹痛、腹泻和贫血,皮肤表现类似结节样麻风,免疫抑制患者可见脓肿或溃疡。
二、诊断
分泌物或活检组织涂片可发现大量抗酸杆菌,培养检查可发现鸟分枝或胞内分枝杆菌生长。
一、发病原因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intracellulare infection)的病原菌胞内分枝杆菌于1967年由Runyon命名,因多存在于病灶处的细胞内而得名,该菌属生长慢、非光产色菌,菌体短小,长约1~2μm,呈球形,22~42℃均能生长,2~3周形成小而光滑、扁平的菌落。可从土壤、水和动物排泄物中分离到,感染的鸟类、哺乳动物和富含鸟粪的土壤可能是该菌的自然宿主。在正常人的分泌物中有时亦能分离到该菌。
二、发病机制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对HTV 感染者应随时警惕并发NTM,当外周血CD4+细胞<0.1×109/L,可单用或联合应用阿奇霉素或利福布汀,使MAIC 感染率降低。防止医院NTM 感染十分必要,关键是消毒灭菌,对侵入性操作、手术均应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消毒液配制严格按要求进行。有条件的医院应加强对NTM 的检测工作。
分人型,牛型及BCG等。
1、胞内分枝杆菌感染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瓜果,豆类,蘑菇类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A、B、C的食物。
2、胞内分枝杆菌感染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鲜发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拉肚子,贫血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