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乳房棘球蚴病(乳房包虫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乳房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20~50岁的中青年人
  • 典型症状:乳房胀痛 乳房肿块 囊性肿块 乳房巨大
  乳房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of breast) 又称包虫病,是棘球蚴(包虫)寄生在乳房组织内而发生的疾病。在人体,棘球蚴多寄生于肝脏(70%),此外肺(20%~30%)、脑、骨等其他器官亦可寄生,寄生在乳房者极为罕见。临床以无痛肿块为主要表现,手术治疗中包囊破裂可引起种植,应加以重视。
典型症状:乳房胀痛 乳房肿块 囊性肿块 乳房巨大

乳房棘球蚴病症状诊断

    一、症状

乳房肿块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多为单发,也可多发,无明显疼痛及不适;肿块生长缓慢,进行性增大;触诊:肿块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3~5cm;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有囊性感,活动性好。表皮无明显改变,乳头无凹陷,腋下淋巴结不肿大。

二、诊断

1.病史 病人有牧区居住史且常有与狗接触史,乳房内有生长缓慢的包块。

2.触诊 乳房内有1个或数个包块,直径可达3~5cm,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有囊性感,中等硬度,活动性好。

3.辅助检查 病理切片可见有完整包膜,内有清亮的液体;钼靶X线片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整齐光滑的“包壳”状影像,B超检查可见典型的液平反射波。

乳房棘球蚴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在畜牧地区常因接触野生动物,或在疫区饮用生水或食用蔬菜时误吞虫卵而感染。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棘球蚴虫卵污染的蔬菜和饮水被人吞食后,虫卵在胃及十二指内孵化成六钩蚴,以后钻入胃壁或肠壁末梢静脉,再进入门静脉系统。大多数幼虫被阻于肝脏而发育成为包虫囊,少数可通过肝中心静脉,经下腔静脉、右侧心脏而抵达肺部,幼虫经肺再侵入血循环的机会不多。因此,其他部位累及少见,在乳房寄生罕见。幼虫可随血液和淋巴到达乳房皮下组织内,逐步发展成为细粒棘球蚴,而发生棘球蚴病。


2.病理形态

(1)大体形态:所见包块为乳白色,质稍硬,外被以完整包膜,切面为囊性,内为澄清无色液体。

(2)组织形态:镜下见囊壁为纤维组织所构成,可有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囊肿周围乳腺组织也有炎性细胞浸润,囊内壁可见有生发层。

        乳房棘球蚴病预防

    1.在棘球蚴病流行地区,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肉,不生吃蔬菜,不饮生水。


2.在棘球蚴病流行地区生活的牧民,应定期接受防疫站的检疫及预防性治疗。

乳房棘球蚴病鉴别诊断

与绦虫病相鉴别:患者一般无显著症状,粪便中发现节片是多数患者的主诉和求医原因。有的患者有腹部不适、腹痛、食欲亢进、饥饿、消化不良、腹泻、乏力、头痛、头晕、消瘦等症状。猪带绦虫病人由于易自身感染而并发猪囊尾蚴病,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旦确诊应立即驱虫。

乳房棘球蚴病饮食保健

    没有特殊的食疗,在饮食上可以帮助治疗的就是需要加强营养,增强机体的体质,这样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手术后,病人恢复饮食后,原则上要进食一些容易消化、含维生素B族、C族丰富及含有较高蛋白质的饮食,在这个原则下,饮食的式样可以多样化,一来可以促进病人的食欲,解除病人的精神负担,二来可以补足病人在恢复过程中所需的营养,适当的饮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辅助因素。可以这样说在上述的前提下,手术后恢复饮食除了特殊的疾病外,没有必要进行戒口。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