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生殖系真菌病(泌尿生殖系霉菌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尿道,男性生殖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无尿 寒战 尿痛 尿频 脓疱
一、症状
1.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 易发于包皮过长而未做环切术者,常有的症状是包皮内板及龟头轻度潮红,干燥光滑,包皮内板及冠状沟处伴有白色奶酪样斑片,有的表现为浅红色糜烂及薄壁脓疱,刺痒明显,也可见包皮及龟头潮红,可见散在性小丘疹,当阴囊被侵犯时,在与阴茎接触面上可见鳞屑性红斑,尿道口舟状窝受累时,可产生尿频,尿痛。
2.下尿路念珠菌病 包括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等念珠菌病,本病大多数均由留滞的尿道插管或生殖道及胃肠道局部播散所致,多见于糖尿病及伴有尿路异常或损伤的患者,累及输尿管,膀胱或尿道时临床表现各异,但均与细菌感染不同,许多患者可只有念珠菌尿症而无任何症状,白念珠菌仍是本病最主要的病原菌,但对抗真菌治疗耐药的光滑念珠菌感染也多达30%。
3.肾念珠菌病 本病由血行播散所致的远比上行性感染所致者多见,至少80%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患者会发生肾念珠菌病,因此,伴有念珠菌尿症且有发热症状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应怀疑播散性念珠菌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寒战,腰痛和腹痛,少尿或无尿是婴儿感染的常见体征,除了肾盂和输尿管的真菌球可表现为放射线透明性的不规则充填缺损外,无特异性影像学特征。
二、诊断
依据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不难。
一、发病原因
正常人带有念珠菌并不一定发病,接触到该菌也不一定被感染。人在以下几种条件下易发病:①机体抵抗力下降:患有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糖尿病、肺结核、恶病质时;②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③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及化疗、放疗等;④维生素B缺乏;⑤长期应用各种引流管:气管切开、耻骨上造瘘管、留置导尿管、静脉高营养导管、腹腔透析管等;⑥多次胸、腹部手术,严重烧伤或免疫缺陷:如艾滋病等。
二、发病机制
念珠菌侵入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许多因素,除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外,还有与念珠菌的数量、毒力、局部环境改变等有关。一般来说,决定白念珠菌的致病力包括以下5种:①黏附力:黏附力与毒力成正比,念珠菌中白念珠菌黏附力最强,目前对念珠菌发病机制研究最多的是白念珠菌的黏附机制;②两型性形态:酵母细胞型或菌丝型;③毒素:菌细胞表面有菌糖毒素和念珠菌毒素,可能是致病因素;④细胞表面成分;⑤细胞外酶:白念珠菌可分泌一些酶,如磷脂酶、溶血磷脂酶和酸性水解酶,能水解角蛋白及胶原促进白色念珠菌黏附功能。
1、平日保持自身的清洁。
2、做爱前后尿尽量排掉,不要有憋尿情况。
3、可尝试喝蔓越莓果汁,因为它具有减少细菌黏在泌尿道上的功效。
4、也可以大量喝水,以有效避免细菌入侵的可能性。
5、平时活动期间因保持每2-3个小时有一次的排尿习惯,此外更要注意添加维他命B群和乳酸菌等等。
1.肾盂癌 可有肾积水,尿路造影显示出肾盂充盈缺损与肾脏真菌感染有相似之处。但肾盂癌病人多有全程性、无痛性肉眼血尿,易通过B超、CT检查发现肾盂内占位病变。输尿管镜、膀胱镜检查可见肾盂肿瘤以及膀胱种植的肿瘤。
2.急性肾盂肾炎 亦有发热、腰痛、血尿等临床表现,但无消耗性疾病史,无尿“真菌球”病史。尿沉渣涂片和尿培养可发现致病细菌,但无真菌丝和真菌生长。
3.泌尿系阴性结石 真菌感染时,因尿中排出白色真菌块引起急性输尿管梗阻,而导致肾绞痛发作,有时易误认为泌尿系阴性结石。但尿沉渣中不能查见假菌丝及孢子,有时可查到尿盐结晶。B超检查可见结石强光团伴声影。如能收集到真菌球,做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4.慢性膀胱炎 有反复发作的膀胱刺激症状,与真菌性膀胱炎有相似之处。但尿液中一般无白色块状物漂浮或沉淀,尿沉渣镜检仅看到白细胞、脓细胞或红细胞,无真菌孢子和菌丝。中段尿培养有非特异性细菌生长。依此可加以鉴别。
1、在饮食上要注意加强营养,多食蔬菜、水果等清淡饮食,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如多吃黄瓜、苦瓜、马齿苋等。
2、尽量不要饮用烈性酒,吃刺激性的食物,忌肥腻、油煎、霉变、腌制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