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咬肌间隙感染(咬肌间隙的化脓性感染)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肌肉,口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有急性化脓性下颌智齿冠周炎史的患者
  • 典型症状:发烧 水肿 颞部疼痛 咀嚼肌肥大 口腔痛
  咬肌间隙感染是指咬肌间隙的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嚼肌为中心的急性炎性红肿、跳痛、压痛。
典型症状:发烧 水肿 颞部疼痛 咀嚼肌肥大 口腔痛

一、症状:

以嚼肌为中心的急性炎性红肿,跳痛,压痛,红肿范围上方超过颧弓,下方达颌下,前到颊部,后至颌后区,深压迫有凹陷性水肿,不易扪到波动感,有严重开口受限,用粗针从红肿中心穿刺,当针尖达骨面时回抽并缓慢退针即可抽到少许粘稠脓液,病人高烧,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白细胞比例增大。

颞下间隙位置深在,隐蔽,故感染发生时外观表现常不明显,仔细检查可发现颧弓上,下及下颌支后方微肿,有深压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但颞下间隙感染时常存在相邻间隙的感染,因此可伴有颞部,腮腺咬肌区,颊部和口内上颌结节区的肿胀,以及出现该合并间隙感染的相应症状。

一、病因:

咬肌间隙(masseteric space)位于咬肌与下颌升支外侧骨壁之间,由于咬肌在下颌支及其角部附着宽广紧密,故潜在性咬肌间隙存在于下颌升支上段的外侧部位,借脂肪结缔组织与颊、颞下、翼下颌、颞间隙相连,咬肌间隙为最常见的颌面部间隙感染之一。

一、预防:

应及早对引感染之病灶牙进行治疗或拔除。

1、急性浆液期:早期以消炎为原则。

(1)除全身对症治疗外,用抗菌素、磺胺、止痛药物等消炎止痛。

(2)外敷金黄散、鱼石脂软膏等。

(3)理疗:紫外线、红外线等。

2、急性化脓期

应及时切开引流。如果延迟自破后,面部遗留明显瘢痕,否则不破循筋膜间隙扩散,病程恶化。

3、炎症消退后拔除病灶牙。

4、积极开展龈齿防治工作,拔除病灶牙,对急性腺组织炎症及面颌疖痈及外伤感染及时治疗。

一、鉴别:

要与腮腺炎,扁桃体炎相鉴别。

腮腺炎发病急骤,多数病员有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多发生于一侧,患侧腮腺区红肿明显,下颌后凹消失,耳垂上翘,由于腮腺包膜致密,肿胀受到约束,内部压力增高,故疼痛剧烈,触压痛明显,有程度不等的强口受限,患侧腮腺导管开口处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排出,由于筋膜分隔,脓肿常为多个,分散的小脓灶,故早期无典型的波动感。

扁桃体炎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

1.全身症状:起病急,恶寒,高热,可达39~40°C,尤其是幼儿可因高热而抽搐,呕吐或昏睡,食欲不振,便秘及全身酸困等。

2.局部症状:咽痛明显,吞咽时尤甚,剧烈者可放射至耳部,幼儿常因不能吞咽而哭闹不安,儿童若因扁桃体肥大影响呼吸时可妨碍其睡眠,夜间常惊醒不安。

一、饮食保健: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

肿胀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