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新生儿头颅血肿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常见于初产妇x的婴儿,尤以高龄初产者为多
  • 典型症状:新生儿少吃 循环衰竭 头盆不称 低血容量休克 面色苍白
  头颅血肿和帽状腱膜下出血属新生儿产时损伤性出血,常由胎位不正 头盆不称 胎头吸引术 或产钳助产引起。
典型症状:新生儿少吃 循环衰竭 头盆不称 低血容量休克 面色苍白

一、症状

患儿多为足月儿,体重多超过2500g,出生时良好,数小时后发现头颅肿物,或发现在出生后1~4天。

1. 骨膜下血肿又称头颅血肿,约占产伤的0.1%-1.8%,血肿部位以顶部多见,枕部、颞部、额部少见。血肿多于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逐渐增大,小者如鸡蛋,大者可与颅骨块大小相仿,由于颅缝处骨膜与颅骨粘连较紧,所以血肿境界清楚,不超过骨缝范围。血肿常为一侧,也可同时发生在两侧。血肿吸收较慢,一般需要3-8周,先在血肿周围机化、钙化变硬呈环感,中心有波动感,易误诊为凹陷性骨折,X线摄片可鉴别。头颅血肿往往单独存在,仅有局部血肿而无全身症状。但如血肿很大,出血较多,则可致贫血。血肿中红细胞破坏溶解,可致生理性黄疸加重及延迟消退时间。血肿应与头皮水肿相鉴别。若血肿与头皮水肿同时存在,则水肿先行消退,以后血肿才逐渐消退,必要时需作颅骨摄片,以除外骨折。

有时血液透过头颅的骨折部或裂隙,而在颅骨与顶脑膜之间形成一颅内血肿。此种血肿范围较小,但偶亦能压迫大脑而出现脑症状。

个别患儿头颅血肿甚大,波及眼睑及前额,患儿出现苍白、休克,可因突然循环衰竭而死亡。死后抽取头颅血肿之血量,约1/3~1/2病例可达100~150m1。头颅血肿可受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浓度的下降而加重。

2.帽状腱膜下血肿 生后不久即见头皮局限性肿胀。出血量较少时血肿范围较局限;出血量多时,肿胀范围逐渐扩大,可累及整个头皮,甚至波及额、眼周、枕或颈背部。血肿有波动感,常使前囟不易扪清,所覆皮肤可呈青紫色。出血严重时可致贫血或低血容量休克,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血肿的范围从未有越过颅骨缝者,因此处骨膜紧贴骨缝,不如他处的易于分离。须与脑膜膨出及先锋头区别。

    二、诊断

婴儿在出生后1~2天,头颅血肿可隐于先锋头下。但先锋头消散后即见血肿的特殊波动。至于脑膨出与脑膜膨出皆出现于颅缝或囟门,常与呼吸共震动,压之见小。机化开始后,周围呈硬环,已如上述。由于中部柔软,易被误为颅裂兼脑膨出,应慎加判断。

1.病史 在分娩过程中,有头盆不称、胎位不正、产钳助产牵引史。

2.表现特点 发生于出生后1~4天,帽状腱膜下血肿表现特点为,血肿发生于头颅的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血肿大都在2~3天内缩小而逐渐消失。 头颅血肿部位多在顶部,多于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逐渐增大,血肿境界清楚,不超过骨缝范围,中心有波动感,无全身症状,血肿消退较慢。

3.辅助检查 必要时拍头颅X线片、或B超等检查,以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发病原因

发病多为产时胎儿头颅在产道受压、牵拉、器械助产等所致。如头盆不称或胎位不正、器械助产本身体质等。

1.在分娩过程中,头盆不称、胎位不正、胎头抵达骨盆壁时头部受产道的骨性突起部位(如骶骨岬、耻骨联合)的压迫。

2.器械助产 产钳助产牵引而受伤也会导致本病发生。

3.胎儿本身体质,如血液中凝血酶原的低下会导致凝血功能较差,血管壁弹力纤维发育不完善等。

二、发病机制

机体的出血止血是矛盾的统一,是极复杂的过程,包括血管的破裂和修复,血小板及凝血物质的作用。

新生儿生后1周内、处在新生儿生理性凝血因子缺乏和下降时期,因第Ⅱ、Ⅶ、Ⅸ、Ⅹ等因子较低,肝脏贮存维生素K较少,合成凝血因子也较少。新生儿血管壁弹力纤维发育不良,血管壁脆弱,足月新生儿毛细血管通透性2倍于成人,早产儿则6倍于成人。Cast1e等的资料807例新生儿血小板的测定中,22%有血小板降低,出生后最低点是第4天,在第10天恢复和年长儿一样,主要是血小板的破坏增加,是新生儿容易出血的内在因素,在有任何引起窒息的因素存在如缺氧或产伤等外因条件下,则更增加血小板的破坏,导致新生儿出血。

一、预防

1.做好围生期检查 产前明确诊断、防止难产和手术产。

2.加强产程监护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改进手术助产方式 加强培训,提高接生技术,防止生产损伤。

一、鉴别

1.头皮水肿及帽状腱膜下血肿两者的范围均可超越骨缝,头皮水肿出生时即发现,界限不分明,压之柔软且可凹,无波动感,局部皮肤可呈红或紫色。

2.脑膜膨出 头颅血肿位于枕骨部位者,需与脑膜膨出鉴别,后者随呼吸有起伏感,头颅X线片可见局部颅骨有缺损,而头颅血肿颅骨完整,偶见颅骨有线样骨折。

3.凹陷性骨折 头颅血肿境界清楚,不超过骨缝范围,血肿吸收时先在血肿周围机化、钙化变硬呈硬环感,中心有波动感,易误诊为凹陷性骨折,X线摄片可鉴别。

有时,头颅血肿和头皮水肿同时存在,血肿隐于水肿之中,待水肿消退后方显出血肿。

头颅血肿和头皮水肿都不需要治疗,可自行吸收消失,不宜穿刺抽出血液,以免发生感染。平时也不要用手揉摸,不仅不能消肿,反而会加重出血。

头颅血肿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以自行吸收、消失,先由边缘钙化逐渐向中心变硬,然后再慢慢吸收变干。但其时间可因血肿大小的不同、护理是否恰当而长短不一。正常情况下多在两个星期至3个月内吸收。

家庭护理时,可用云南白药4克加75%的酒精10毫升调匀,外敷患处,可以使血肿尽快消退。应该注意的是,在这段时间里要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洗浴时切忌揉搓,勿经常挤摸。睡觉时避免压迫血肿处。更不应抽出血液,以防感染。一旦出现局部发热红肿、体温增高等化脓感染表现时,应及时送医院处理。

0~6个月最好纯母乳,这个阶段的宝塔只有一层,就是母乳。母乳是0~6个月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营养全面,且比例合理,只要母乳充足,完全能够满足这一阶段婴儿的生长需求。特别是母乳中含有的必需脂肪酸,能促进婴儿脑细胞的发育。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休克,分流性高胆红素血症综合征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