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腰部峡部崩裂和脊椎滑脱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脊柱,腰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中老年人
  • 典型症状:扭伤 紧张 神经痛 腰脊椎疼痛 强迫俯卧位
  过去将脊椎崩裂的原因统归至先天性与外伤性两类;但实际上,真正最为多见的乃是由于退行性变所致者,约占全部脊椎崩裂者的60%以上。  从解剖上来看,腰椎峡部系指上、下关节突之间的狭窄部分,此处骨质结构相对薄弱。正常腰椎有生理前凸,骶椎呈生理后凸,腰、骶椎交界处成为转折点。上方腰椎向前倾斜,下方的骶骨则向后倾斜,因此,腰骶椎的负重力自然形成向前的分力,使腰5有向前滑移的倾向。但正常情况下,由于受到腰5下关节突和周围关节囊、韧带的限制,使腰5峡部正处于两种力量的交点,因此峡部容易发生崩裂,这也是腰5峡部崩裂最多的理由。  峡部崩裂以后,椎弓分为两部分,上部为上关节突、横突、椎弓根、椎体,仍与上方的脊柱保持正常联系;下部为下关节突、椎板、棘突,与下方的骶椎保持联系。两部之间失去骨性联结,上部因失去限制而向前移位,表现为椎体在下方椎体上向前滑移,称为脊椎滑脱,系由Killam命名。
典型症状:扭伤 紧张 神经痛 腰脊椎疼痛 强迫俯卧位

腰部峡部崩裂和脊椎滑脱症状诊断

    一、症状

1.一般症状 早期椎弓崩裂和脊椎滑脱者不一定有症状,有不少人系因其他原因拍片时无意发现。但如认真了解,亦可有某些主诉,主要是下腰部酸痛,其程度大多较轻,往往在劳累以后加剧,也可因轻度外伤开始。适当休息或服止痛药以后多有好转,故病史多较长。腰痛初为间歇性,以后则可呈持续性,严重者影响正常生活,休息亦不能缓解。疼痛可同时向骶尾部、臀部或大腿后方放射。若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则可表现为坐骨神经痛症状。

腰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峡部崩裂局部的异常活动或纤维组织增生刺激神经末梢所致的根性刺激症状;亦可因刺激脊神经后支的分支,通过前支出现反射痛(窦-椎反射)。若脊椎滑脱严重,可能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但相当少见。

2.体征 通常体征不多,单纯峡部崩裂而无滑脱者可无任何异常发现。体检时仅在棘突、棘间或棘突旁略有压痛。腰部活动可无限制或略受限.骶尾部及臀部其他检查多无异常客观体征。

伴有脊椎滑脱者可出现腰向前凸、臀向后凸、腹部下垂及腰部变短的特殊外观,此时病椎的棘突后突,而其上方的棘突移向前方,两者不在一个平面上。局部可有凹陷感,骶骨后突增加。腰骶棘突间压痛,背伸肌多呈紧张状态。腰部活动均有不同程度受限,下肢运动、感觉功能及腱反射多无异常。

3.根性症状 大多数病例均有根性痛,主要是由于局部椎节松动所致的根性刺激所致,或通过窦-椎神经反射出现假性根性症状;其特点是平卧后即消失或明显减轻。真正由于脊神经受挤压而引起的严重根性受压征在临床上并不十分多见,马尾神经受压者更为少见。

二、诊断

腰椎峡部不连与脊椎滑脱的诊断,依靠临床体征与X线检查二者相一致,即棘突压痛、推挤痛、椎旁压痛、后伸腰痛的部位,以及下肢神经功能障碍的定位与峡部不连或脊椎滑脱的部位相一致,才能确定腰及腿痛系由峡部不连或腰椎滑脱所致。此外临床还需检查有无其他下腰痛的体征,例如腰椎间盘突出,背肌或韧带的扭伤与劳损等。X线片有无其他下腰畸形,需排除其他下腰痛的原因,才能肯定本病的诊断,并且尽可能明确下列有关诊断:

1.滑脱水平的小关节,有无关节炎性改变,如唇样增生、间隙变窄、边缘硬化或间隙宽窄不等。临床有无早起时腰痛、阴雨腰痛等症状。

2.有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症状者,其受压的确切部位,此常依靠MRI或脊髓造影确定。

3.滑脱的程度、骶骨倾斜的程度。

腰部峡部崩裂和脊椎滑脱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腰椎峡部崩裂的真正原因仍不能肯定。多年来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先天性发育缺陷和慢性劳损或应力性损伤是两个可能的重要原因,一般认为以后者为主,但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

二、发病机制

现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原因分述如下:

       1.创伤性因素

腰椎峡部可因急性外伤,尤其是后伸性外伤而产生急性骨折,患者可闻及骨折声,局部休克期过后出现剧痛及活动受限。此种情况多见于竞技运动现场或强劳力搬运工。其发生部位以第4或第5腰椎为多见,但亦可见于其他椎节。


2.先天遗传性因素

 腰椎胎生时有椎体及椎弓骨化中心。每侧椎弓有两个骨化中心,其中一个发育为上关节突和椎弓根,另一个发育为下关节突、椎板和棘突的一半。若两者之间发生不愈合,则形成先天性峡部崩裂(spondylolysis),又称为峡部不连,局部可形成假关节样改变。当开始行走以后,由于站立、负重等因素,可发生移位,尤其是双侧峡部崩裂者,可使上方的脊椎向前滑动,称为脊椎滑脱(spondylolisthesis)。也可因骶骨上部或腰5椎弓发育异常而产生脊椎滑脱,其峡部并无崩裂。此种先天性病因亦多具有遗传倾向,同一家族发病较多。有文献报道父或母与其子女均患本症者。种族因素也很明显,如因纽特人的发生率高达60%,而一般人的发生率在5%~5.7%,这种人常伴有其他腰骶部畸形,如过渡性腰骶椎、隐性脊柱裂等。

3.疲劳性或慢性劳损性因素

到目前为止,多数专家认为:大部分患者系因慢性劳损或应力性损伤在腰椎峡部产生疲劳骨折所致。很显然,腰椎是极容易遭受损伤的部位,因为人在站立位置时,下腰椎承受体重的大部分。腰骶关节是躯干前屈、后伸活动的枢纽,加上腰骶椎的生理弧度,使腰5处于转折点的交界处,所承受的力量最大,特别是某些体力劳动者、舞蹈演员及运动员等,每天必须承受较大的负荷,更增加了下腰部损伤的可能性。从力学上分析,已知上段脊椎传到腰5的负重力分为两个分力:一个为向下作用于椎间关节的挤压分力;另一个为向前作用于峡部导致脱位的分力,使骨质结构相对薄弱的峡部容易延长及断裂。本病多因持久反复作用的应力所致,故其实际上是疲劳骨折。当脊柱前屈时,作用于棘突上的抵抗力使关节突峡部下方承受压缩力,而上部则承受牵拉力。与前者相反,腰椎仰伸时,抵抗力作用于下关节突,以致关节突间部承受牵拉力,而上部则承受压缩力。腰5承受的应力最大,其次是腰4,故临床上发病率以腰5最多,腰4次之。

当然,峡部崩裂的产生与峡部的骨质结构、弧度以及承受应力的大小、性质、次数等均相关。如峡部变得相对细长,则可能为峡部崩裂的前兆,此称为椎弓崩裂前征(pre-spondylolisthesis)。胡景铃在测量脊椎斜位片峡部的高度时,发现689例无峡部崩裂者的峡部其平均高度为9.035mm,而患有峡部崩裂的141例患者的峡部平均高度仅6.824mm。因此,峡部变细可能是产生峡部崩裂的内在因素,变细的原因仍可能是先天性原因,当然与后天获得亦直接相关。至于应力的大小及性质等均为重要因素。傅士儒调查发现,运动员中患峡部崩裂者80%无明显的外伤史,说明一次急性外伤并非主要致病原因。运动员的训练年限与发生率成正比,以及男性运动员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提示运动可能为致病因素。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之间的发生率差异悬殊,从事排球和技巧类运动的运动员的发病率高达50%,长跑则无一发病,跳高与跳远运动员的发病率也较高。可见腰部后伸动作多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的发病率高。因此,可以认为腰部后伸动作使峡部遭受的应力最大,此可能为峡部骨折的原因。Lane、Nathan、Newman等明确提出,腰5下关节突和骶l上关节突压迫峡部,易导致峡部崩裂和脊椎滑脱。傅士儒采用腰椎骨标本进行实验,显示只有在腰后伸时,下关节突最易碰触峡部,可以说明疲劳骨折确为其发病的重要原因。

4.退变性因素

 人体发育成熟后,各种负荷增加,特别是某些负荷超过常人者,例如强度较大的翻砂工、搬运工、举重运动员及男芭蕾舞演员等,其所承担的重量最后都集中到下腰部,并再由此向双下肢传导。在此状态下,由于腰椎本身的生理前凸,腰4和腰5椎体向前下方倾斜,因此这两个椎节,尤其是第5腰椎的承载力最大。在此节段,由上方传递的压应力分为两个分力,如前所述,一个作用于椎间关节构成挤压分力,另一个则为作用于关节峡部的脱位分力。此时,通过上一椎体的下关节突(尖端),压应力集中至下一椎体的峡部。形成剪力,易使体积较小的椎弓峡部反复遭受此种剪力而磨损,加之该处组织结构较薄弱,因而易引起断裂。本病易发生在劳动强度较大的中年以后。

这种作用于峡部的剪力,其大小与体重、负载力、腰椎前屈程度及腰骶角大小等成正比关系。在正常情况下,椎间关节起减缓作用,如已退变,尤其是严重狭窄时,则起加剧作用。根据这一机制,位于腰椎下方的第4与第5腰椎的椎弓峡部最易发生崩裂,尤以腰5更为多见。统计材料表明,腰4和腰5椎弓崩裂的发生率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而腰3以上者罕见。

除前述因素外,在中老年人,由于椎间盘退行性变,髓核水分减少,高度降低。弹性减退,以致椎间隙狭窄和椎间韧带松弛。因而易导致腰椎不稳而产生脊椎滑脱。此时峡部可以正常而无崩裂,但其滑脱方向亦与前者不同。其上方脊椎不仅可以向前滑脱,也可向后滑脱,称为反向滑脱(retro-spondylolisthesis)

腰部峡部崩裂和脊椎滑脱预防

一、预防

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腰部峡部崩裂和脊椎滑脱饮食保健

一、不适宜食物

忌油腻,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腰椎间盘突出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