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新生儿咽下综合症)

  • 挂号科室:中医针灸科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新生儿
  • 典型症状:胎粪污染 进食呕吐 大便黑色 咽反射亢进
  咽下综合征在新生儿期不少见,多见于有难产、窒息史或过期产史的新生儿。主要是因为吞入大量羊水,出生后导致出现呕吐,进食后呕吐加重,呕吐内容为羊水,也可带血,持续1~2天后多自愈。
典型症状:胎粪污染 进食呕吐 大便黑色 咽反射亢进

一、症状

呕吐症状:常于生后尚未开奶即开始呕吐,吐出物呈泡沫黏液样,有时带绿色,为被胎粪污染的羊水,有时含咖啡色血样物。开始喂奶后呕吐常加重,进奶后即吐出。但一般情况正常,无呛咳,也无发绀等症状。

胎粪状况:排出正常,有时可排黑便,大便潜血阳性。体检腹不胀,看不到胃型或肠型,也无其他异常体征。通常在1~2天内,将咽下的羊水及产道内容物以及血液吐净后,呕吐即停止。

二、诊断标准

诊断要点:生后未进食已开始呕吐,呕吐内容为绿色黏液,或带血液,有难产、窒息或过期产史。

并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食管,肠管闭锁等。

一、发病原因

妊娠早期时,羊水主要是从母体血清经胎膜进入羊膜腔的透析液,胎儿血循环形成以后,水分及小分子物质可通过尚未角化的胎儿皮肤,也是羊水的一个来源.妊娠中期以后胎儿尿液排入羊膜腔,使羊水的渗透压逐渐降低,尿酸、肌酐量逐渐升高.另一方面,胎儿又通过吞咽羊水来取得量的平衡.此时胎儿皮肤逐渐角化,不再是羊水的来源.

妊娠晚期,羊水的运转除胎尿的排出和羊水的吞咽这两条重要途径以外,胎肺吸收羊水也是一个运转途径.此外,胎盘胎儿面的羊膜是水和小分子溶质的交换场所,但其量较小.

可见,羊水的来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羊水的量和成分是水和小分子物质在母体、羊水和胎儿三者之间进行双向交换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羊水量承受着妊娠的进展不断增加,妊娠8周时,羊水量约为5-10毫升,妊娠20周时达到400毫升,至34-38周时是最高峰,约为1000毫升,以后量逐渐减少,到足月妊娠时平均为800毫升左右.

正常情况下,胎儿在宫内可吞入少量羊水,对胎儿的胃黏膜并无刺激。

但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如吞入羊水量过多,或吞入被胎粪污染或已被感染的羊水,或含较多母血的羊水,即可发生新生儿咽下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因吞入大量羊水,或羊水已被传染,则均可刺激新生儿的胃黏膜,导致胃酸及黏液分泌亢进而引起呕吐。

一、预防

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防止难产,宫内窒息和过期产等,提高接生技术水平。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 加强口腔护理,保持脐部、皮肤的清洁干燥,注意保暖,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吞入羊水过多,保持呼吸道通畅。

一、鉴别

吐血量多时需与新生儿自身消化道出血相鉴别

一般来说,上消化道出血必有黑便,多为柏油便。大量出血时,也可排出暗红色大便,甚至呈鲜红色大便。还可伴有呕血,多呈咖啡色或黑褐色,出血量较大时,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短,则呈暗红色血块或鲜血,如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下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便血。

一般来说,病变位置越低,出血量越大,出血速度越快,便血颜色越鲜红;反之,病变部位高,出血量较少,速度慢,在肠道停留时间长,大便也可呈黑色。此外,肛门直肠的病变导致的便血,多不与粪便相混,而附于大便表面,或便后滴血,若大便表面带血同时有大便形状变细,应警惕有直肠癌的可能性。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习惯上将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等部位的出血称为上消化道出血;空肠、回肠和大肠出血被称为下消化道出血。根据出血时间和出血量,一般又分为:

A仅用化验方法证实大便潜血阳性而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慢性隐性出血;

B有呕血和(或)黑便而无循环障碍症状的慢性显性出血,伴有循环障碍症状的急性大量出血。

新生儿咽下综合征在新生儿中并不少见,系吞入羊水过多,其中有的为含有较多母血或被胎粪污染的羊水,均可刺激新生儿的胃黏膜而引起呕吐。临床表现为生后未进食即开始呕吐,进食后呕吐加重,呕吐物为白色黏液或黄绿色絮状物,腹部不胀,胎粪排出正常。

主要是注意一下平时的饮食,其他的没有什么需要太注意的。

脱水,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窒息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