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骼筋膜脂肪疝
- 挂号科室:外一科(普外、胸外、肛肠、烧伤)门诊
- 发病部位:臀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中老年肥胖女性
- 典型症状:臀部疼痛 神经痛 骶椎腰化 腰骶部或下腰部疼痛 膝后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骶骼筋膜脂肪疝症状诊断
一、症状
1、主要症状是腰痛和患侧臀部疼痛,部分病人伴感应性坐骨神经痛,其程度差异较大,多数为酸胀痛,少数在弯腰、蹲坐、起身或骶髂部、腰部扭闪后疼痛突然加剧,甚至翻身、起床等活动受限。
2、骶髂关节脂肪疝最典型的体征是在髂嵴上缘偏内侧,骶髂关节外上方皮下组织内可触及多个结节状肿物,直径1~3cm不等,结节质地较硬韧,弹拨或按压时出现疼痛。部分病人在指压结节时出现腰骶部,臀部或同侧大腿酸胀痛。结节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单个或多个融合在一起。有些病人可出现坐骨神经分布区疼痛,但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为阴性,无下肢感觉障碍及反射异常。
二、诊断
1、壮年多发,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其中绝大多数病人为肥胖体征。
2、骶髂部皮下组织深部触及疼痛性结节,结节或单个或多个,圆或椭圆形结节,表面光滑无粘连,基底较固定,略硬于脂肪瘤,于俯卧位较易触及,向深部上下滚动触之更明显,压迫结节引起同侧下肢或臀部放射性酸胀疼痛。
3、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阴性,无坐骨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腱反射正常,无其他神经根的症状。
4、X线或CT扫描,对于位于脂肪深层的结节不易被发现,因此检查一般无阳性发现。但能除外椎管内退变疾病,如椎管狭窄、腰椎滑脱及腰椎间盘脱出等。
骶骼筋膜脂肪疝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骶髂关节外上方的骶髂筋膜存在着固有孔隙,是发生本病的病理基础。在剧烈运动时,深部脂肪组织压力增高是导致本病的诱因。
二、发病机制
骶髂关节上方的骶髂筋膜比较薄弱,由腰1~3神经后成组支的臀上皮神经及伴行的血管束在穿过骶髂关节外上方的骶髂筋膜时形成固有孔隙,且局部又有比较丰富的脂肪组织,尤其肥胖女性,当剧烈的弯腰活动或臀大肌猛烈收缩时,深部脂肪组织压力增高,经薄弱的固有孔隙疝出或筋膜撕裂后疝出形成脂肪疝。疝出的脂肪水肿、出血、扭转、嵌顿或压迫附近的皮神经,可引起局部疼痛和相应节段腰神经前支分布区的感应痛。由于疝孔大小与疝内容多少不同引发的疼痛和性质有差异。发病时间短、内容物少者可自行还纳,反之疝出的脂肪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难以还纳,形成局部疼痛性结节,这时疼痛明显,常常产生慢性腰腿痛症状。另外,从固有孔疝出者,因有神经、血管走行,疼痛较重,而从非固有孔隙疝出者疼痛较轻。
骶骼筋膜脂肪疝预防
骶髂关节外上方的骶髂筋膜存在着固有孔隙时,要避免做剧烈的运动。骶髂关节外上方的骶髂筋膜存在着固有孔隙,是发生本病的病理基础,其发病原因目前并不清楚,故没有办法直接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间接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一旦确诊可以进行手法复位,如果复位不成功或者病情反复者,可以手术治疗,避免疝囊嵌顿造成组织坏死感染。
骶骼筋膜脂肪疝鉴别诊断
一、鉴别
1.脂肪瘤 局部脂肪组织变性,纤维织炎等病变。因不压迫腰神经后支,病人无腰腿疼症状,触压肿块无下肢或臀部放射性酸胀疼痛。但极少数继发无菌性炎症累及腰神经后支可产生相应症状,鉴别较难,术中可发现无疝孔存在。
2.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根据直腿抬高试验,有无感觉功能及腱反射障碍。CT、X线可以鉴别。另外骶髂筋膜疝可发现腰骶部结节性肿物。
骶骼筋膜脂肪疝饮食保健
1、骶骼筋膜脂肪疝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要注意清淡。手术后前几天根据个人状况调节饮食,以流质和半流质食物为主,多吃富含高蛋白的食物有利伤口的恢复。补充多种维生素,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可多吃各种瘦肉、牛奶、蛋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2、骶骼筋膜脂肪疝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避免过于油腻,不应该选择的食物:腐乳、葱、辣椒、韭菜等食物不利于伤口愈合,因为它们容易引发感染。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