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肾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病变多为男性儿童
- 典型症状:多尿 恶心与呕吐 骨痛 肾区钝痛 肾钙化
一、症状
1、有高氯性酸中毒,尿PH值可降至5.5以下,可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2、本征在酸中毒时,尿可呈酸性,铵离子生成不受影响,可减少钠、钾、钙的丧失,虽酸中毒可致骨质脱钙,尿钙排泄,但引起骨损害及肾石症者少见;因到达远端肾小管的离子增多,与钾交换增多,仍可出现低钾症。
3、典型患者尿中尚可有葡萄糖、氨基酸、尿酸及磷酸排泄增加,而表现为范可尼综合征。
一、病因
1、原发性:家庭性或散发性。
2、其它遗传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碳酸酐酶缺乏,胱氨酸病及lowe综合征(脑-眼-肾综合征)。
3、药物及毒物:如铅,镉,汞,铜等中毒,长期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过期四环素,注射精氮酸,赖氨酸等。
4、其它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干燥综合征,自体免疫性肝炎,移植肾排异反应,维生素D过多等。
1.预防:
原发性DRTA如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使HCO-3维持在正常水平,酸中毒完全纠正,临床症状可消失生长发育于2年内达到正常标准。预后较好。如诊断时已有肾钙化则多遗留肾功能障碍。
2.其他注意事项:
1)如诊断时已有肾钙化则多遗留肾功能障碍。
2)典型患者尿中尚可有葡萄糖、氨基酸、尿酸及磷酸排泄增加,而表现为范可尼综合征。
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和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的鉴别
Ⅰ型肾小管性酸中毒系远端肾小管功能缺陷不能在肾小管腔液与管周液之间建立起有效的PH梯度,泌氢及生成氨减少,使氢离子滞留体内致产生酸中毒。家庭性者以成人女性比较多见,婴儿型为短暂性,好转后很少复发。
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系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碳酸钠功能减退致血中该盐降低,呈现高氯性酸中毒。由于近端小管重吸收碳酸钠减少到达远端肾小管的碳酸钠增加,若超过后者的吸收阈限,尿碳酸钠增多尿PH升高;若血中碳酸钠下降到一定程度,肾小管能将肾小球滤液中的碳酸钠完全吸收时,则尿可恢复酸性尿PH可下降。此外,近端肾小管对葡萄糖磷酸盐、尿酸、氨基酸重吸收也可下降而表现为范可尼综合征。
食疗方:
①猪肝粥:猪肝500g,大米100g,葱姜五味调味,猪肝洗净加水适量,煮7成熟,捞出切成条,再以大米100g,猪肝丝100g,煮成粥经常食用;
②黑芝麻粥:黑芝麻25g,大米随食量而定。黑芝麻捣碎,大米淘净,加水适量,煮成粥,经常食用。
饮食上以碱性食物、富含钾食物(西瓜、桔子)、含维生素D(鱼肝油)的食物为宜。
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询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