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气压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耳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气压伤 耳痛 鼓膜充血 耳鸣 耳闷
一、症状
1、鼓室内负压可引起粘膜下组织的血管扩张而致血清漏出,甚至出血,形成中耳积液或积血,鼓膜本身随着中耳负压的加重,可出现内陷、充血、粘膜层与纤维层剥离,甚至穿孔。因此,表现突感耳闷、耳鸣、头痛、头晕等症状。
2、轻者仅感耳闷,数小时后即愈。重者可耳痛、耳鸣及吸力减退明显,日后亦可恢复。如因鼓室积液、积血不易吸收,可持续数日不愈,个别严重者全鼓膜皆可充血,偶可见鼓膜穿孔。反复多次损伤后,鼓膜常内陷,混浊增厚,活动度差,呈传音性聋。
二、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一、病因
1、压力差(50%)
正常人咽鼓管每分钟开放多次,睡眠时每5秒亦可开放一次。飞行下降中若每秒下降15m,多不发生损伤。特别是密闭座舱气压变异缓慢,不致发生中耳气压性损伤。但当离地面愈低,下降速度过快,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气压差,若无主动通气动作时,易发生中耳气压性损伤。潜水时,可因下降时未能自行吹张咽鼓管以恢复中耳压力与外界压力之平衡而导致鼓膜破裂。
2、疾病因素(30%)
鼻及鼻咽疾病,如急慢性鼻炎、急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鼻部变应性疾病、鼻咽部肿瘤、咽肌瘫痪、下颌关节病及牙齿合不良等,皆可影响咽鼓管通气机能,为发生气压性中耳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耳气压伤应重预防。教会每一乘员怎样做吞咽及捏鼻鼓气方法,对飞行人员主要做咽鼓管肌开放训练,包括吞咽、提喉、软腭运动和下颌运动等方法。感冒时在乘机前宜于鼻内滴用1麻黄素液,使鼻腔通畅,咽鼓管不致闭塞,必要时暂时停飞。驾驶人员下降中有耳痛者可飞回原高度,再低速下降并连续作咽鼓管开放动作,以免引起中耳损伤。
一、鉴别
需要和其它耳部病变如中耳炎等鉴别。中耳炎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1、中耳气压伤吃哪些对身体好:
饮食清淡富有营养,注意膳食平衡。
2、中耳气压伤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辛辣刺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