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肝海绵状血管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本病好发于30~50岁的成年人,女性多见。
  • 典型症状:恶心与呕吐 食欲减退 右上腹痛 消化不良 恶心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除皮肤和黏膜外,肝脏是海绵状血管瘤的最好发部位,可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多见于肝脏表面,其体积从针尖至核桃或儿头大小,严重者可占据整个肝脏,向腹部明显膨出。肿瘤质地柔软,切面呈蜂窝状,内充满血液,有弹性,可压缩。肿瘤初发生时不产生任何症状,逐渐长大后因压迫周围脏器引起一系列症状,也可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随着瘤体逐渐增大,若不予治疗,可发生破裂引起大出血的危险。
典型症状:恶心与呕吐 食欲减退 右上腹痛 消化不良 恶心

一、症状

本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病史可追溯到多年以前。根据临床表现分为:

 1.无症状型

 此型占绝大多数(80%以上),终身无任何感觉,多在健康体检常规行B超检查或行腹部手术时意外地被发现。

2.有症状型

 通常肿瘤直径超过4cm以上时,可出现症状。常见的症状有:

(1)腹部包块:

半数以上患者有此体征。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软硬不一,随呼吸上下移动,有的在包块部听诊可听到传导的血管杂音。

(2)胃肠道症状:

可出现右上腹隐痛和不适,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和消化不良等。

(3)压迫症状:

肿瘤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等等。

二、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一般不难,绝大多数可通过无症状、无肝炎史,AFP(-),结合2个或2个以上的典型影像学表现而确诊。

一、发病原因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确切发病原因不明,有以下几种学说。

 1.发育异常学说

 目前普遍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肿瘤样增生而形成血管瘤。有些在出生时即存在,或在出生后不久即能看到,亦说明为先天发育异常。

2.其他学说

 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肝内出血后,血肿机化、血管再通后形成血管扩张。

二、发病机制

肝海绵状血管瘤以血管扩张形式呈膨胀性生长,并非是以新生血管增生为主的恶性增大。内分泌因素的改变对血管瘤的生长有一定影响。妊娠期或口服雌激素会使血管瘤迅速增大而出现症状。

肝海绵状血管瘤大小不一,小至针头样,大的可重达10余kg。肉眼观为紫红色或蓝紫色,可呈不规则分叶状,界限清晰,有不规则的纤维性包膜,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有弹性感及压缩充盈现象,亦可因纤维化而坚硬。多数血管瘤常可见到退行性病理变化,如包膜纤维性硬化、陈旧性血栓机化、玻璃样变伴有胶原增加甚至钙化。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位于肝包膜下,也可深居于肝实质内,此时肝表面可呈凹陷或隆起,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明显。肝海绵状血管瘤可合并肝囊肿和肝腺瘤,很少与肝硬化同时存在。目前为止,文献资料未见肝海绵状血管瘤恶变的报道。

肝血管瘤切面为网眼状,依据其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以下4型。

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一般所谓的肝血管瘤就是指海绵状血管瘤。切面呈蜂窝状,内充满血液。光镜下可见大小不等的囊状血窦,血窦壁内衬覆一层内皮细胞,血窦内常充满红细胞,有时有血栓形成,血窦之间为纤维组织所分隔,偶见有被压缩的细胞索,大的纤维分隔内有血管和小胆管,纤维分隔和管腔可发生钙化或静脉石形成。瘤体周围常有一层纤维包膜与正常肝组织分界。

硬化性血管瘤:血管腔塌陷或闭合,间隔纤维组织极丰富,血管瘤呈退行性改变。

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易恶变,常与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相混淆。

毛细血管瘤:少见。其特点为血管腔狭窄,间隔纤维组织丰富。

肝海绵状血管瘤预防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多见于成年人,多为单发,生长缓慢,瘤体较小可无任何症状,也不需要治疗。瘤体较大的表现为肝肿大,可压迫邻近器官,引起腹痛、腹胀等不适。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危险的并发症是急性大出血。

肝海绵状血管瘤鉴别

肝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与肝癌或肝的其他良性病变相鉴别。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我国发病率很高。故明确在体检、超声中发现肝脏占位诊断有助于及时选择合适的治疗。

   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多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史,有肝功能异常和AFP升高,对于AFP不高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可通过病史、体检以及超声、CT等检查来鉴别,如CT平扫为低密度灶,无包膜边界不清,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增强,均支持原发性肝癌,如大病灶中心坏死出血也可致密度不均。转移性肝癌,多为多发,有消化系统原发灶。

2.肝棘球蚴病

 病人有牧区生活史,有羊、犬接触史,肝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阳性,嗜酸性细胞计数增高。

3.肝非寄生虫囊肿

 孤立单发肝囊肿易与肝海绵状血管瘤鉴别,只有少数多囊肝有时可能与肝海绵状血管瘤混淆。多囊肝50%以上合并多囊肾,病变自开始即为多发性,大多满布肝脏,超声、CT示病变为大小不等、边界光滑、完整的囊腔,可能有家族遗传因素。

4.其他

 肝腺瘤、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均少见。前者虽发展也缓慢,但肿块坚硬似橡皮;后者发展较快,具恶性肿瘤特征,多见于青少年。

肝海绵状血管瘤饮食

适宜食物

宜饮食清淡卫生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休克,心力衰竭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