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液表皮样癌(粘液表皮样肿瘤)
- 挂号科室:皮肤科门诊
- 发病部位:口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淋巴结肿大 生长缓慢 抽搐 结节
一、症状
粘液表皮样癌发生在腮腺者最多,约占70%以上。小涎腺者常见于腭部,其他部位,如磨牙后区、颊部、上唇、下唇等部位则少有发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约为1.5∶1。高分化者常呈无痛苦性肿块,生长缓慢。肿瘤大小不等,边界可清或不清,质地中等偏硬,表面可呈结节状。
腮腺肿瘤侵犯面神经时,可出现面瘫。手术后可以复发,但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低,血到转移更为少见。与高分化者相反,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生长较快,可有疼痛,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腮腺肿瘤常累及面神经,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且可出现血到转移。术后易于复发。因此,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术低度恶性肿瘤,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属高度恶性肿瘤。前者较常见,后者少见。
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表现与临床的分化程度关系密切。高分化型,占多数,一般为无痛性肿块,生长较慢,病程较长。肿瘤体积大小不一,边界清楚,质偏硬,活动,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可为囊性,亦可为实性。发生于腭部或磨牙后区者,可见肿块在粘膜下呈淡蓝色或暗紫色,粘膜光滑,质地软,穿刺可抽出少量血性紫黑色液体。
低分化型肿瘤生长较快,常伴疼痛。边界不清楚,呈弥散性,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可破溃而继发感染,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烂面,并有淡黄色粘稠分泌物。有时可形成涎瘘。发生于腮腺者,累及面神经时可发生面神经瘫痪症状及面肌抽搐症状。发生于腭部者,可能破坏硬腭。
一、病因
肿瘤的主要成分为粘液样细胞和表皮样细胞。粘液表皮样癌来源于腺管的上皮细胞。
一、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的预防方法,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的关键。在平时做好以上这些饮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粘液表皮样癌最优化的营养吸入患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大家要重视辅助患者保持健康的适量补钙的饮食习惯,提高患者的体质,增加康复的几率。
一、鉴别
发生于腮腺者,要与腮腺瘤、腮腺炎、腮腺癌症相鉴别。
腮腺癌parotid tumor占唾液腺癌中80%,而其中有75%是良性,而颔下腺肿瘤一半以上是恶性,分别靠临床检查影像(ct、mri、pet)等。恶性症状发生较迅速,硬块出现疼痛、压痛、神经压迫症状、硬、固定等,癌可局部扩散,甚至远端转移,治疗方法为手术,加用放射疗法,依恶性类型或发生情况而决定,有时还得采用化学疗法,约70%可得好效果,(高度恶化30%,低度恶化80%)。10-15年后可能再发。
1、粘液表皮样癌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清淡,注意膳食平衡。
2、粘液表皮样癌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烟酒,忌辛辣刺激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