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下肢,上肢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小腿下部色素沉着、脱屑、湿疹 下肢浮肿 肢体忽冷忽热,时红时白 皮肤色素加深...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位于人体体表可视静脉发生血栓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沿浅静脉走行部位,红、肿、热、痛,有条索状物或硬结节,触痛明显,是临床上常见疾病。血栓可以引起炎症,炎症也可以引起血栓,两者互为因果。
典型症状:小腿下部色素沉着、脱屑、湿疹 下肢浮肿 肢体忽冷忽热,时红时白 皮肤色素加深 皮下结节

一、症状:

1、有反复静脉穿刺、静脉内注射药物、高渗溶液或下肢静脉曲张病史。

2.病变静脉区呈红肿索条状,明显疼痛和压痛,局部皮温升高。急性炎症消散后,索条状物硬度增加,皮肤留有色素沉着,一般无全身症状。

3.反复发作者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以小腿和足部浅静脉炎为多见,发生于大腿和上肢者较少见。其发作时的表现和一般血栓性浅静脉炎也无明显的不同。由于受病变累及的都是中小浅静脉,管腔内虽有血栓形成和堵塞,但也不会引起静脉血液障碍,整个肢体肿胀较少见。临床上表现往往是在肢体或躯干浅静脉附近的一个区域内,骤然出现多数散在红色结节,有疼痛和触痛并与周围有炎症的皮肤粘在一起,病变外形呈线状,一般较短,偶尔有病变的静脉段可长达30cm左右,病变静脉触之是一条坚硬索状物,可分批出现,因此有些部位病变刚出现而其他部位则已消退,本病的特征是:结节很快消退,大多数仅持续7~18d后,索状物逐渐不明显,最终消失,留下局部棕色色素沉着,结节不化脓,不坏死,受累肢体亦无水肿形成。全身可出现低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等反应,每次结节消退后间歇数周或数年,身体其他部位的浅静脉又可同样反应,屡次反复发作,长期患病后,遗留的色素沉着和索状物可布满全身。

一、病因: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因不同的原因所造成。临床上可分为3类:

1、化学药物刺激引起的浅静脉炎,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如高渗性葡萄糖溶液,各种抗生素,烃化剂,有机碘溶液等,均能在受注射的浅静脉内膜上,酿成化学性刺激,导致较为广泛的损伤,迅速发生血栓形成,继面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

2、导管作持续性输液,常可使静脉壁遭受直接损伤,致血栓形成,并迅速出现炎症反应,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经及大手术等危重病人。

3、下肢静脉曲张时,无论是属于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的属支,由于静脉血瘀滞,足靴区皮肤常因营养性变化,承受慢性感染,可使曲张的静脉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

一、预防:

适当保暖:大家知道,在温暖的环境中血管会扩张,皮肤色泽变得红润;反之皮肤便显得苍白,因此,在寒冷季节和在有空调的房间中适当保暖,这对于脉管炎患者来说十分重要,寒冷将使血管收缩,血流量更加减少,缺血引起的症状愈加严重。

防止创伤,及时治疗 创伤不仅加重血管损伤和痉挛,而且使已处于缺血状态的肢体抗感染力下降,造成伤口不易愈合,即使是通常不予重视的霉菌感染,如足癣等,也会对患肢造成威胁,因此,避免足部碰撞,压伤,一旦发生外伤或足部霉菌感染应及时治疗。

患肢锻炼: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而且使肢体的血流量增加,促使血管侧支开放,保持肢体活动能力,但是,患肢锻炼不能操之过急,活动量要适当,因为患肢本身处于缺血状态,过度活动时必然加重症状,这里所说的活动适当,就是以不引起肢体疼痛为度。

降低血液黏稠度:血液流动速度缓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可引起血栓形成,使原已狭窄的动脉完全阻塞,治疗上可多饮水,平时多食黑木耳,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一、鉴别:

血栓性静脉炎主要分为血栓性浅静脉炎和血栓性深静脉炎两种,前者又分为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胸腹壁静脉的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和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等。后者又分为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性静脉炎和髂股静脉与N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临床当根据不同特点仔细诊断。

一、食疗方:

血栓闭塞性浅静脉炎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注意饮食调理(如低盐少油,多吃蔬菜水果,注意饮水) 。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肺栓塞,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