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内套叠(不完全性直肠脱垂,隐性直肠脱垂,直肠内脱垂,直肠黏膜脱垂)
- 挂号科室:中医针灸科
- 发病部位:肠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直肠冗长人群
- 典型症状:排便频率异常 排便不尽感 排便障碍 黏液便 溃疡
直肠内套叠症状诊断
一、症状
在各类型的出口处梗阻型便秘患者中,男性以直肠内套叠发病较多。其症状为直肠排空困难、排便不净及肛门阻塞感,但用力越大,阻塞感越重;患者常将手指或栓剂插入肛门帮助粪便排出。其原因为插入肛门的手指或栓剂将下垂的直肠黏膜推回复位,解除了梗阻的原因。之久,患者由不自觉到自觉地采这种方法帮助大便。有些患者在排便时有下腹部或骶部疼痛,偶有血便或黏液便。部分患者伴有精神症状,多为忧郁或焦虑。
二、诊断
当患者主诉直肠内有阻塞感、排便不全、便次多,每次粪量少时应考虑患本病的可能,诊断靠下列检查:
①直肠指检可发现直肠下端黏膜松弛或肠腔内黏膜堆积。
②乙状结肠镜检查虽不能发现内套叠,因插入肠镜时已将套叠复位,但在内套叠处常可见溃疡、糜烂、黏膜红斑或水肿,常易误诊为直肠炎症性疾病。
③排便动态造影是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可明确本病诊断。典型的表现是直肠侧位片可见黏膜脱垂呈漏斗状影像,部分患者有骶骨直肠分离现象:有人认为,直肠内套叠与会阴下降综合征的症状及临床表现类似。会阴下降时,由于排便时过度摒气,可致直肠前壁黏膜脱垂,因此可能两者是一种疾病。仅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表现。
直肠内套叠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有人认为直肠冗长是发病的必备条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多数作者认为直肠内脱垂是一明确的功能性直肠疾病,并将直肠内脱垂视为直肠脱垂的前期,极可能发展为直肠脱垂。亦有人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直肠内黏膜松弛,长期用力排便导致粪便将直肠黏膜向远端牵拉,形成黏膜的移位有关。张连阳等应用经腹手术治疗直肠内脱垂,发现此类患者常伴有子宫内脱垂及后倒等盆底脱垂的病理改变。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其机制可能是:直肠下端内的粪便引起便意,在该部分粪便排出的同时,直肠黏膜向下脱垂阻塞肠腔,使近端肠内容物不能进入直肠远端,愈用力阻塞愈明显,便意愈重。但当腹部放松后,黏膜回缩,肠腔开放,近端粪便进入远端直肠,故可再次解出少量粪便。直肠指诊提示直肠腔内黏膜松弛,并且黏膜堆积,手指被黏膜包裹,肠腔变小。排粪造影可见典型的黏膜脱垂呈杯口状的影像。
2.分类 根据套叠的鞘部以及套入部累及的范围,直肠内套叠可分为直肠黏膜脱垂和全层直肠套叠2类。
直肠内套叠预防
1、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消化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和纤维性食物,多饮水,尤其是香蕉、蜂蜜类润肠通便食物。
2、不要久站久坐,适当增加运动,特别是提肛运动。
3、每天定时大便,(没有大便也要定时到厕所做排便条件反射训练),每次大便时间不宜过长,以5分钟左右为宜。
4、便前便后坐浴熏蒸,保持肛门的清洁。
5、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喝一杯温盐水或凉白开水,以促进肠蠕动。
6、如果大便干燥的情况下,能够适当服用润肠通便的药物,如:非比麸,不可自己随便乱用泻药,排毒药、芦荟胶囊等,长期服用不仅会加重便秘而且会形成药物依赖性。
直肠内套叠鉴别诊断
当内套叠处有溃疡、糜烂、黏膜红斑或水肿时,应注意与直肠炎症性疾病相鉴别。
直肠内套叠饮食保健
1、直肠内套叠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指导饮食、多饮水、多吃纤维素性食物,养成定时排粪习惯,必要时可辅以栓剂或灌肠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